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197篇
  免费   2031篇
  国内免费   710篇
管理学   14604篇
劳动科学   869篇
民族学   2798篇
人才学   5073篇
人口学   627篇
丛书文集   21859篇
教育普及   2篇
理论方法论   5556篇
综合类   58858篇
社会学   14910篇
统计学   1782篇
  2024年   611篇
  2023年   2216篇
  2022年   2216篇
  2021年   2769篇
  2020年   1898篇
  2019年   2363篇
  2018年   859篇
  2017年   2071篇
  2016年   2720篇
  2015年   4035篇
  2014年   8619篇
  2013年   7235篇
  2012年   7712篇
  2011年   9225篇
  2010年   8466篇
  2009年   9275篇
  2008年   9835篇
  2007年   7137篇
  2006年   6366篇
  2005年   6090篇
  2004年   4794篇
  2003年   4843篇
  2002年   4250篇
  2001年   3867篇
  2000年   3210篇
  1999年   1597篇
  1998年   851篇
  1997年   559篇
  1996年   417篇
  1995年   306篇
  1994年   191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自清代都柳江河道疏浚以来,人群流动日趋频繁,位于都柳江下游的葛亮寨因商业化发展吸引了不少移民经商定居,其中包含了部分由都柳江上游及支流迁徙至此的苗民和侗民,其族群身份与认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复杂性与模糊性。文章以葛亮寨的苗侗移民为着眼点,探讨其如何经由对孔明这一形象的演绎重构"村落历史",并透过一系列仪式实践建构和表达"我群"身份认同,进而将文化带入族群问题的讨论,试图说明族群意识的形成既与社会历史过程有关,同时也是文化创造与重构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3.
政府积极与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找到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方可实现“双赢”。“邻避冲突”的内涵与特征“邻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一词起源于西方,是美国学者O’Hare在1977年最先提出的。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害怕核电站、垃圾处理站等产生的环境风险,反对设置这类公共设施,称之为“邻避设施”(李永展《邻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与计划》,1997年第1期)。而因这类设施引发的抗争就演变为“邻避冲突”、“邻避  相似文献   
14.
15.
德国的教育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产生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实践。从文艺复兴和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德国就进行了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在普鲁士和工业革命时期,威廉.冯.洪堡推进了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大学必须实施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20世纪上半期以来,德国的经济超越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秘密武器之一,是大力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2015年是金岳霖先生诞辰120周年,为此,清华大学哲学系特隆重举行金岳霖纪念会、第六届金岳霖学术奖颁奖会和金岳霖思想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国内哲学界的一次盛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应试教育和社会化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大学最本质意义上的教育。从教育是学生主体自身的教育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正是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存在,才产生了教师主体性的教育活动。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正是主体自身这种发展自我的内在要求,构成了其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教育功能的发挥,只有走全面开发受教育主体素质之路,才能事半功倍、业绩卓然。但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和手段来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受教育主体自身的艰苦努力来实现的。所以受教育者主体的确立,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
历史上"中国"一词具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认同亦指向这几个维度,它们常常交织混杂在一起,互为因果、密切关联,在历史上因时因地因族而异,在不同情势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叠性"。清前期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时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统治者深入思考夷夏问题和正统问题中不断强化,"中国"一词的"国家"内涵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清人国家认同的自然符号。清前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形成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为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做好了历史准备,为中华民族在近代实现整体认同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20.
道家的社会和谐理念是自然型的,与儒家的伦理型和谐理念形成了对比。但从比较的视角来看,道家与儒家的社会和谐理念在忠信、贵和、民本、风俗淳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是直接相通的。道家主张的自发式秩序、柔性秩序、生态文明与儒家所体现的教化性命令式秩序、刚性秩序、礼乐文明相反而相成,形成互补性结构,有一定的现代价值和现代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