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3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53篇
管理学   345篇
劳动科学   29篇
民族学   80篇
人才学   61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1711篇
理论方法论   271篇
综合类   2610篇
社会学   346篇
统计学   4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364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503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21.
一群游离于虚幻和现实间的玻璃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纳西·威廉斯著名的<玻璃动物园>可以称作是一部"现实与虚幻"的剧本全剧出场的所有角色,无论是貌似生活在虚幻中的阿曼达还是脚踏实地的来访者吉姆,以及汤姆和劳拉,实际上都有他们与表相截然相反的一面.本文从人物分析入手,通过文本解读来展现该剧人物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和对这两者的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物个性.  相似文献   
122.
小说史叙述对文本的疏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现象,这并不是说小说史叙述中文本的缺失,而是说对文本的观照由于受到某种理论方法的制约,文本自身的特点或者没有得到充分的、深入的揭示,或者竟被遮蔽。例如当我们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如果千篇一律地讨论其中的思想意义、人物描写、语言特点等,它所引导出的最有意义的小说史结论很可能也只是一种简单的高下之分,而由于这一结论缺少更为细致具体的文本阐释作为基础,往往是笼统的或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23.
论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出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本质的人”,出发点是“现实的人”。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的区分,标志了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彻底变革,为马克思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它对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4.
幻想与现实的冲撞——曼斯菲尔德小说结尾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幻想的巧妙处理使短篇小说有别于长篇小说;而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极大冲撞则成为杰出的现代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作品结尾的一大特色。在女作家的早期作品中,死亡往往是这一冲突的解决途径;而其后期优秀作品则常以人物的幻灭感、甚至以其它幻想成分的介入而告终,从而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完美性。  相似文献   
125.
历史循环观在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的小说中大规模出现,描摹出某种本质化的历史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这些历史循环叙述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进行隔离处理,无法鲜明塑造当代社会变革中的主体性形象,同时还要面对当代公共文化意识中启蒙理性潜在而有力的质疑。面朝历史却又立足当代的历史循环叙述,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与语境下,考虑循环与发展的融合、否定与肯定的辩证,实现历史与当代的精彩互动。  相似文献   
126.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在于中外传统道德中的荣辱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荣辱学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基础在于当前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鲜明特色在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建构了振兴中华的精神脊梁。  相似文献   
127.
史超 《东岳论丛》2022,(10):75-80
与同时代的其他通俗文学作家相比,张恨水的小说展现出特有的社会空间,这不仅体现为张恨水以写实的手法对当时中国社会城市生活现状的真实再现,也体现为他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对肮脏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批判。张恨水的创作在一众通俗文学作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高峰”,根源于作者丰富的创作经验、高超的语言艺术表现力及其特有的关注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社会经验和现实关怀与其长期供职于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报业的工作不仅使张恨水有机会直接接触大量真实的社会新闻,为他的小说创作增添了许多真实的素材,也使得张恨水相较于一般作家来说有着更为广泛的交际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状态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更使得张恨水深谙一般读者的兴趣点,能够在顾及阅读趣味的同时表达作者的思想,因此更能迎合一般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8.
李玉明  魏健飞 《东岳论丛》2022,(10):35-48+191
五四新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是“个性解放”,也因此,在叙事上“五四”被一般地定性为“人的发现”。这几乎是不证自明的。然而,“人的发现”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这个“人”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重大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问题尚待辨明。通过考察《狂人日记》等文本,我们发现,这部被誉为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主题并非“礼教吃人”这种简约化概括所能包纳,而且所谓“吃人”,其真正的内涵是“非人”或“非人的状态”。小说主人公狂人正是在一种“罪感”的驱迫之下,在正视自身的(人的)“非人的状态”中获得了人的自觉,并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人的观念”。这就是《狂人日记》的内核及其独特价值。这是五四时期真正的“人”的呐喊。所以,所谓“奠基”者是指,五四新文化就建基于这一“个体”/“人”之上,它是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基础性和根底性意识而被鲁迅天才地把握到的,并第一次掘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9.
130.
中国古代美学提倡含蓄朦胧、蕴籍风流,诗歌作为最能体现古典美学精神的文学样式,利用语词的隐喻特质,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审美空间,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涵。主要探讨诗歌与语词的隐喻关联,同时简要归列了解析语词隐喻内涵的方法,力求从隐喻阐释理论的高度对诗歌的多义主题及丰富寓意作出更合理的解释和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