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4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245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74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975篇
理论方法论   170篇
综合类   2027篇
社会学   348篇
统计学   4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衡量艺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社会性和审美理想的统一.两者的统一,首先表现为功利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其次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再次是社会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尼采在西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批判中具有重要位置,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存在主义和后现代思想家理论批判的走向,他对人的生存艺术化理想状态的论述为当代法国哲学家福柯所继承.本文通过对尼采关于人的理想生存境遇的分析,阐述他的人学思想提出的文化背景、理论的内在关联及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斯·韦伯方法论著述的代表作,书中突出了韦伯方法论学说的主要概念。文章着力探究了韦伯方法论学说的思维元点和维度方法,并通过理解这些概念和思想所处的理论境域,分析和讨论了在此基础上其所涉及的一般性问题,揭示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我们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国山 《中州学刊》2003,(1):148-152
“语言学转向”深深地影响了 2 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进程。本文对这一转向的历史过程及基本内容进行了大致地勾画 ,并进而就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发表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受家庭变故 ,家庭成员以及自身感情经历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人格特质———超越时代的叛逆精神、锲而不舍的意志力和独具慧眼的审美情趣 ,并以伟大的人格特质通过作品的渲染构建社会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历史性存在 ,已经开始得到认识 ,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自由主义诗歌。徐志摩对于人生理想追求的执着 ,充分表现在具有个性的诗情表达与具有深度的诗艺探索中 ,促成了新格律诗派的形成 ,因而与中国自由主义诗歌的蓬勃兴起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一种求解双目标线性规划(SBLP)的方法.根据上海市土地使用与交通的现状建立了一个拟动态的模型(BOLT),并用该方法加以求解。根据得到的解对上海市土地使用与交通相互作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孟祥宁 《老年人》2005,(3):20-21
上了岁数的人,几乎都看过《英雄虎胆》、《野火春风斗古城》、《带兵的人》和《陈赓蒙难》等电影片子。这些宣扬革命英雄主义的影片,对于人们认识人生价值、确立理想追求,可以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观看这些影片,大家也认识了王晓棠、王心刚、张良等老一辈表 演艺术家。但是  相似文献   
19.
王凌皓吴希刘静茹孔子理想人格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君子人格,其义理根据是仁与礼;本文从天人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物我关系等几个方面探析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孔子所强调的理想人格已深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有着恒久的生命力。和谐社会人格构建不能逾越孔子的理想人格理论,这里包藏着有待深入的深刻人文精神和丰厚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文章提出面向21世纪高校素质教育的总体设计,以十大系列素质教育组成高校素质教育工具,力图建构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素质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