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6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琵琶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首先要抓好基础技法"弹挑"的训练;第二,必须加强左右手协调配合的训练;第三,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二是要在启发和引导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必须创设良好的氛围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四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五是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训练中来.  相似文献   
102.
"琵琶"是汉语中典型的联绵字,构成这一联绵字的两个词都是有意义的。"琵琶"写作"枇杷",是因为它属木制品;写作"批把",是因为它用手弹拨;写作"琵琶",则是因为它是琴弦类乐器。不论是那种写法,作为汉语中的两个词,分别从语音上表示了该乐器或上下或前后的弹拨方式的语义,并且与弹拨时发出的声音有密切的关系。只因这两个字共同表示了一种具体事物,加上字形的改变,使其不能再单用,也不能再与别的词组合运用而成为联绵字的。  相似文献   
103.
潘伟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1):153-154
音乐形象并不是一维的存在,而是由作曲家、演奏家、欣赏者这三者共同塑造的一个三维动态结构。在这个动态结构中,音乐形象不断地转化、发展、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4.
《琵琶记》对明清戏曲的理论、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影响深远,有"曲祖"之誉。从脚色体制和音乐结构两方面分析明清传奇对《琵琶记》结构范式的接受途径,可以看出《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5.
李芳园先生是清末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在琵琶编谱、拟定指法和培养后人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又“好为托古”,擅改乐曲调高,造成一定混乱。本文较全面地对李芳园的功绩和失误作评述  相似文献   
106.
覃素安 《阴山学刊》2009,22(4):27-30,34
《琵琶记》是一部具有浓郁男权意味的经典剧作。男权意识体现在女性形象牛小姐、赵五娘和男性形象蔡伯喈身上,它们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追求;二是男性人生价值的定位。剧作如此刻意重提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的男权意识是为了维护和提升元代渐已失落的男性权威和儒理地位。  相似文献   
107.
<正>"要奋斗就要有牺牲。"这是采访中,郎朗之父郎国任对本刊记者说得最多的话。郎国任,生于辽宁,当过工人、二胡演奏员、警察和公司老板。然而他最为公众所熟知的身份,还是钢琴家郎朗的父亲。2012年8月30日,郎国任所著的新书《我和郎朗30年》全球首发。该书记述了郎国任和郎朗既为父子、更为工作伙伴,为郎朗的钢琴事业共同奋斗的部分经历。在郎国任的安排和全程陪伴下,郎朗两岁摸琴,3岁拜师,5岁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9岁离开母亲和故乡到北京求  相似文献   
108.
轮指是琵琶演奏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如何演奏好轮指成为琵琶学习者的难点.笔者通过多年的演奏与教学,对轮指技术做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一套练习轮指的步骤与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9.
青少年琵琶演奏学习过程中,在掌握技法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听辨能力和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以乐曲《天鹅》为例,从三个阶段,多个方面,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从不同角度学习乐曲,提高对音乐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10.
明清时期,《琵琶记》一直是各地舞台盛演不衰的剧目之一。虽然缺乏形象化的文献,但后世仍然可以通过《审音鉴古录》等戏曲文本管窥该剧当时的舞台风貌。另外,虽然现存明清时期的各种俗本、昆本、徽本、弋阳腔本等舞台演出本以及《乐府玉树英》、《缀白裘》等戏曲选本的科介提示不如《审音鉴古录》丰富和直观,但根据上述版本之曲、白的内涵、外延以及这些曲、白所规定的情景限制,这些版本《琵琶记》的直观舞台形态应该和《审音鉴古录》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