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75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116篇
管理学   414篇
劳动科学   53篇
民族学   254篇
人才学   178篇
人口学   58篇
丛书文集   3790篇
理论方法论   564篇
综合类   8556篇
社会学   1401篇
统计学   63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59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94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923篇
  2013年   829篇
  2012年   947篇
  2011年   1160篇
  2010年   1105篇
  2009年   1020篇
  2008年   1351篇
  2007年   966篇
  2006年   830篇
  2005年   719篇
  2004年   630篇
  2003年   474篇
  2002年   527篇
  2001年   407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51.
852.
853.
854.
855.
石榴崇拜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整个世界动植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原始社会人类处于蒙昧阶段,无法认识和控制自然世界,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社会人的自然崇拜观念,即植物树木作神祗崇拜和图腾崇拜。回顾人类植物崇拜的历史,石榴作为生命繁衍符号,也应该是在人类食物、采集、种值的生存发展中应运而生。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石榴崇拜仍然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中,特别是民间艺术、民间民俗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856.
杨恩寰是实践论美学的重要理论总结者和体系建构者,其美学思想强调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乃是审美活动的历史发生学根源和心理创造论的深层基底,其中体现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格外深刻和准确的把握。杨先生认为实践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本质上是使用和制造“工具和符号”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价值”活动,其内含的精神生产实践和审美实践等层次可以用于解释诸多审美现象,但关于美本体的问题却只能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857.
中西绘画核心美学观念——宇宙观、动静观和时空观在不同时代画家对传统绘画美学观念的反叛与重构中不断跨界与破界,创造出维度各异的审美创新范式。中国绘画的“宇宙之心”带来了心与物的破界与和解,西方绘画则以“科学之眼”不断跨界与反叛着真实的边界并重新定义,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美感生成机制,继而深刻影响着各自动静观的审美追求,最终营造出具有多维差异性的审美时空。厘清它们的核心要义、内在精神及其多维立体的审美创新范式,将有助于开拓新时代语境下艺术创新的多维视角和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858.
张子程 《理论界》2022,(11):1-7
自然和谐系统美学观源自自然本身的和谐及人与自然之间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和谐关系。及至当代,和谐系统美学观已构成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并成为指导人类审美实践的行动指南。和谐系统美学观可以指导并调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度并阐释人类的审美实践行为,由此达成自然生态的整体和谐。和谐系统美学观意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审美观,使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敬畏自然,遵从自然生态规律。对此,坚持和谐系统美学观就需要我们在人类审美实践中去自觉地应用它,观察生活、审视现实和反思人类的审美实践行为,并及时纠正人类审美实践中破坏自然生态美的错误做法。鉴于此,和谐系统美学观就成了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审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理论,值得我们探讨并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59.
黄金桥 《创新》2009,3(5):85-87
我国目前正处于通过创制及健全相关民事立法——侵权责任法来积极应对各种事故导致人身与财产损害后果的关键时期。几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侵权死亡赔偿的一个司法解释引发了社会上“同命同价”与“同命不同价”的激烈争论。生命双重价值观命题的提出对于理性回应“同命同价”与“同命:再同价”的质疑及剖析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60.
如果从生命体验、体验美学的角度对《野草》进行解构 ,可以发现《野草》是鲁迅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表现 ,寂寞、孤独、苦闷是其情绪特征 ,生命存在的悖谬性是其基本认识 ,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绝望的抗争 ,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 ,显示出存在主义哲学的胚芽。这也使得《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生命体验最有价值认识的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