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93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5篇 |
劳动科学 | 7篇 |
民族学 | 264篇 |
人才学 | 136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466篇 |
理论方法论 | 281篇 |
综合类 | 3796篇 |
社会学 | 522篇 |
统计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96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139篇 |
2015年 | 186篇 |
2014年 | 406篇 |
2013年 | 343篇 |
2012年 | 402篇 |
2011年 | 428篇 |
2010年 | 448篇 |
2009年 | 404篇 |
2008年 | 585篇 |
2007年 | 373篇 |
2006年 | 316篇 |
2005年 | 310篇 |
2004年 | 462篇 |
2003年 | 305篇 |
2002年 | 260篇 |
2001年 | 226篇 |
2000年 | 171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张曼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7-112
从《战争日记》到《保卫延安》,是杜鹏程从革命纪实性表述到文学公共化表达的建构过程。《保卫延安》对《战争日记》的承继性在于现实经验、阅读资源与主体情感三种维度,而《保卫延安》的叙述动力则基于长篇小说的形式功能、冯雪峰的助力以及主流新文艺方向的三重建构。通过分析从日记到长篇小说的文学建构过程,一方面可重新审视小说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性与叙事功能,另一方面也借此反思作者意图与艺术自律的关系,进一步思考十七年文学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32.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通过创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生活的思考,能够体现超越现实物象的艺术价值,是对真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插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不例外.真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为感官和心灵带来数不尽的体验,这些生活体验能够给予插画创作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从而获得更好的画面效果.该文提出将生活体验融入绘... 相似文献
33.
34.
35.
浅谈木版画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丽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6):121-122
版画创作过程与其他画种不同,它是通过不同质为中介最终完成创作程序的,从而更强化并突出创作过程的制作性.木刻版画的制作过程(包括制作和拓印等)对版画艺术来说,是创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汇了多方面的艺术内涵.在木版画创作中黑白与色彩的传达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6.
明代是牛女传说演变的重要时期.明初,出现了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牛女传说的短篇小说.明后期,由文人重述的牛女传说出现,产生了以此为题材的小说、戏曲作品.文人重述的牛女传说在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上有了变异,初步实现了文人创作同民间牛女故事的结合. 相似文献
37.
本文以近代文化转型为背景,结合梁启超的文学理论思想,讨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特点、戏曲史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戏曲变革的影响。文章指出:梁启超在戏曲样式、戏曲题材、戏曲人物、情节与冲突、戏曲语言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探索和革新,这既影响和规定了本世纪初中国戏曲发展的总体风貌和基本走向,对中国戏曲变革作出了杰出贡献,也留下了值得认真总结、深入反思的理论经验和创作教训。梁启超的戏曲创作与他在文学理论、散文、诗词、小说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卓越建树一道,构成了一座中国文学由古代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高峰,这座高峰承前启后,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至今犹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8.
《大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一直是个谜。本文认为《大招》的作者就是景差,此篇当为景差因顷襄王射兕受惊失魂卧病而作的招魂之词。其创作时间当在顷襄王卧病不久的春天,比宋玉作《招魂》要早、“大招”之被命名为“大”,是因为此篇曾被误认为屈原所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39.
尚学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接受类型有三种:娱乐式、赏评式和文学教育式。娱情悦性式的文学接受反映了这一时期重娱乐、重性倩的文学思潮,它由建安时期的崇尚自我表现发展为南朝时期的追求感官刺激;清赏品评式的文学接受由品鉴人物和山水的风气发展而来,它注重揭示作品的审美特征,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文学教育式的文学接受是当时重文风气的产物,它注重培养文学修养、指导创作,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40.
乔治·爱略特后期小说《米德尔马契》通常被当代评论家们认为是其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英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十九世纪的评论家们普遍认为拉蒂斯洛却是爱略特这部大作的败笔。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在于拉蒂斯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