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37篇
  免费   633篇
  国内免费   133篇
管理学   3592篇
劳动科学   391篇
民族学   733篇
人才学   912篇
人口学   474篇
丛书文集   7264篇
理论方法论   2373篇
综合类   17182篇
社会学   7884篇
统计学   998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320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454篇
  2020年   470篇
  2019年   393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452篇
  2016年   543篇
  2015年   987篇
  2014年   3224篇
  2013年   2511篇
  2012年   2956篇
  2011年   3644篇
  2010年   3619篇
  2009年   3419篇
  2008年   3961篇
  2007年   2523篇
  2006年   2774篇
  2005年   1906篇
  2004年   1776篇
  2003年   1317篇
  2002年   1258篇
  2001年   1057篇
  2000年   676篇
  1999年   287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自然回归观念的深入人心,不仅使人们的行为开始崇尚自然,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都市的生活方式——一部分新潮族开始返璞归真,玩起了新节俭主义的城市版。  相似文献   
92.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农民转变为市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很长时期内,这些人只能被冠之为“准市民”。现在,很多地方只注重经济等“硬件”的发展而忽视一些配套的“软件”建设,这使得“准市民”的道德状况呈现一种二难困境:他们既带有农民的色彩又在艰难地适应市民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的特殊道德状态”,如,知行脱节,道德失范,道德评价不公正,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准市民”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93.
张大为 《南都学坛》2007,27(1):63-64
随着世纪之初,中国诗坛理论研讨和创作新质的出现,“诗歌与道德伦理”这一古老的话题,已逐渐成为一个热点。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诗歌道德伦理”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话题为何要在这一时期出现?它是如何接续以往的诗歌历史并浮出历史的地表?为了能够将这一现象进行更为清晰的分析,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我们相继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任教的老师,以及曾在中心就读的博士,开展了一次关于“诗歌道德伦理”话题的研讨。其间的文章,除了以直接切中论题本身的方式展开论述外,还包括诸如诗歌道德的承担及其层次内涵,以及在回顾新诗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诗歌与道德”的现实意义,等等。我们期待这些文章在较为全面地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将此问题的研讨导向一个更为广阔、深入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94.
在价值诉求多元化的今天,哲学是否还能应对"什么是正确的生活"这一基本伦理问题呢?根据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伦理观之见,"差异性"或"多元化"内在地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征.与此相应,"什么是正确的生活"已变成了一个开放的问题.任何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判断的道德原则都应当包含合目的的、善的以及公正的三重意义.  相似文献   
95.
张勇 《老年世界》2008,(23):30-30
老年人再婚,一般出于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然而,由于老人的经历和生活环境等与初婚者不同,他们的心理较复杂,因而产生再婚心理动机也千差万别。有的为了摆脱生活的不便,有的出于经济拮据与生活的压力等,也有的想通过再婚得到遗产,改善住房条件,解决户口进城或为了子女就业等。婚姻的幸福,需要有爱隋做保证,只有从爱的需要出发而产生的再婚动机,才能通过再婚得到幸福。  相似文献   
96.
杨芳 《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02-106
终身道德学习是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为终身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则为终身道德学习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7.
王涛 《现代交际》2004,(9):42-43
不知何时,我们悄然进入了“姿”本主义时代。顾名思义,“姿”本的核心内容就是“姿色”,普通意义上说,就是外表靓丽。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在乎自己的“姿”本,“姿”本比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发挥更强大的作用力。 打开电视,都是青春靓丽的主持人;走在街上,路边的巨幅广告牌上的形象代言人,哪个不是妩媚撩人。  相似文献   
98.
世纪之交充满希望和困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又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其特点,分析其成因,对于思想道德建设和优秀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9.
胡立杰 《理论界》2007,(6):27-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经济质量、社会环境生活质量、思想文化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四个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0.
哈贝马斯是在分析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起交往理性概念的。他是以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二元分立为基点,赋予交往理性以对抗工具理性的使命,通过“交往理性”这种新理性观的确立,解除了意识哲学的“先验主体”和“先验理性”的设定,摒弃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取消了主体中心主义的独裁,从根本上否定了狭隘的传统的“理性”观,也为现代人逃离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