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7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86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92篇
人才学   4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38篇
理论方法论   200篇
综合类   4329篇
社会学   299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387篇
  2011年   405篇
  2010年   400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429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67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蒋捷词的研究中,其词派归属和艺术风格历来是众说纷纭的焦点.从语言层面对蒋捷词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后,不难发现蒋捷坚持的是本色当行的词法,抒发的是泛着冷光的寂寞情怀,追求的是幽深婉曲的艺术效果.他与姜夔和吴文英有着较深的艺术渊源关系,所以其词从总体上讲并非所谓豪放词之余韵.  相似文献   
82.
欧阳修采莲词与采莲曲的相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莲词源于南朝《采莲曲》,自晚唐五代温庭筠、李等人开始创作文人采莲词,至欧阳修承源拓流,写出数量可观风神秀丽的采莲词。他的采莲词在题材与内容上与《采莲曲》有共通之处,都描写采莲女的美貌、悦人心旌的采莲歌、对心上人的思念,共同体现着少年郎采莲女的模式。  相似文献   
83.
《汉语拼音方案》及其正词法是国家语言法律规定的拼写和注音工具。它具有音素化、拉丁化、口语化和词式化的性质。要破除阻力,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厥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非常高。“厥词”主要从成语“大放厥词”中分离出来,其原义为“其词”,是一个短语。但随着历时的发展,“厥词”已很难用“其词”来解释了,其语义有了新的发展且更具整合性,可理解为“谬论”、“狂言”等。因此,我们认为,“厥词”已经词化,其语法归属应该是词,而不再是短语。为此,我们从“厥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特点及其语法归属三部分来论述这一观点。这一过程符合许多现汉双音词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85.
郭在贻提出研究俗语词为训诂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但对现在的俗语词没有提及.训诂学不应局限在俗语词方面,还应扩大到俗文化范围,从研究古书走向俗文化研究,对人们喜闻乐见的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揭示其所以然及俗误.训诂学对周易预测算命、取名、方俗语研究、英语教学、新词揭源、地方文化研究及数字化电子文献的整理校勘等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
温庭筠词在晚唐五代首先主要是以歌妓传唱方式进行传播的,为便于记诵出现了抄本形式的词集文本,这对温庭筠词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适应歌妓的歌唱出现的歌本<花间集>,作为温词在后世传播中的主要媒介.为温词的持续性或永久性传世提供了根本保证,完成了从口头传播到书面传播的转变.在这种转变流传中,还可能对南唐词产生了直接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少数民族姓氏简化有规律可循,大体上是将简化的单姓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单姓(多为汉姓)相结合,改后的单姓与原有复姓之间或语音上、或语义上、或文字上总是存在种种联系,体现了改姓之初有利于民族融和的意旨。这可以从北朝碑刻中胡姓改化姓氏词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88.
七夕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其附缀的神话传说、专属的女性群体和柔和轻灵的节日风俗,营造了缠绵而浪漫的特殊气氛。影响到文学创作,在七夕词中,凄美哀怨的爱情悲歌和欢乐热闹的节日环境描写,一喜一悲两种相反基调的共同存在及其理趣思想的影响,折射出了文学审美心态的七彩斑斓。  相似文献   
89.
清代品体文学之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在诗学领域,其体现在袁枚的《续诗品》、顾翰的《补诗品》、曾纪泽的《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及蒋斗南的《诗品目录绝句六章》中;二是在词学领域,其体现在郭摩的《词品》、杨夔生的《续词品》、姚燮的《鸥波词序》及江顺诒的《词品》中;三是在文章学领域,其体现在马荣祖的《文颂》、许奉恩的《文品》及魏谦升的《二十四赋品》中。上述三个维面,从不同的论说视域将传统品体文学之论予以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0.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