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0篇 |
免费 | 106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0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436篇 |
人才学 | 13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391篇 |
理论方法论 | 65篇 |
综合类 | 870篇 |
社会学 | 86篇 |
统计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190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131篇 |
2011年 | 130篇 |
2010年 | 124篇 |
2009年 | 107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101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叶静珠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6)
扎巴藏人是藏彝走廊中有着自己独立语言及独特习俗的一个藏族支系.扎巴藏人实行独特的走婚习俗,被媒体誉为继云南泸沽湖摩梭人后中国第二个走婚部落.扎巴研究肇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认真梳理并总结学界关于扎巴藏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对探讨扎巴藏人与藏彝走廊中其他人群支系之关系,促进该项研究不断深入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从扎巴藏人研究的发端、研究焦点及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着手,试对学界的扎巴研究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52.
族际文化交往的空间特性分析是认识滇藏川毗连地区这一多民族交错聚居区文化互动历程的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视角。在梳理区内族际文化交往事例的基础上,从地理空间层面分析此区域内族际文化的互动发展,并概括出该地区交往空间的特性,包括交往空间的时空分异性、同一空间内多条文化带的叠加和文化因子传播的地域差异性,进而通过对地理环境因素的分析初步阐释这些空间特性的形成及其与这一地区特定地理环境间的耦合机理,完善了滇藏川毗连地区族际文化互动的空间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3.
受作者民族的影响,车王府藏子弟书中有大量的满语词。子弟书的语言形式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语言形式的子弟书中主要使用了满语音译词,意义分属明确,为我们了解清代中后期满语的使用及社会风俗提供了说唱文学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54.
历代中央政权对于藏区的稳定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又各有特点。元明清时期的藏区得以稳定发展,与历代中央政权的治藏策略是密不可分的。选取藏区特有的刑事习惯法"赔命价"的发展历程为视角,通过考察历代中央政权对"赔命价"制度的不同态度及其发展情况,以揭示历代中央政权治藏法制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5.
邓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基于对武陵山区典型的文化遗产型特色民族村寨彭家寨的实地调研及其发展模式的分析,提出特色民族村寨发展应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产业支撑、社区参与,认为以追求村寨整体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模式是文化遗产型特色民族村寨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56.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18-123
民族经济共生关系是共生哲学视野下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藏彝走廊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的形成与演进是该地区民族和谐共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和纽带。基于藏彝走廊地区长期存在着民族经济互补共生的客观现实,在该地区发展的整体性和各民族互利共生等新的研究视角导引下,对该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系统要素、促动因子、共生模式及其演变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藏彝走廊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的演化是共生民族、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了经由点共生模式、间歇共生模式演化发展而成的一体共生模式是进一步优化藏彝走廊地区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最佳范式,是推动此多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最优路径,进而为我国其他多民族聚居区共生关系的构建和优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7.
高志英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2)
藏彝走廊西部边缘为滇藏缅交界多民族聚杂居地区.历史上,傈僳族在文化交流中处于相对强势,形成同区域内其他民族对傈僳族文化普遍认同的历史传统.20世纪以来,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对基督教文化的认同,加速与强化了对傈僳文化的认同趋势,增强了宗教认同、民族认同与区域认同三者之间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动性,其中以混融并超越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区域认同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58.
方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23-28
本文采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汕尾蛋民民俗文化进行调查分析 ,全文分为历史来源和分布、居住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信仰民俗、蛋歌六部分 ,论述了蛋民民俗在 1949年以前、1949年以后到现在这两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迁。在 1949年以前 ,蛋民民俗文化和水上生涯息息相关 ,较多的具有原型文化的特点 ,以缓慢的速度变迁。 1949年以后 ,在政治因素和经济大潮的影响下 ,蛋民民俗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 ,它不断调整脚步 ,在变化中有所保留 ,逐渐趋同于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