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9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57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作为现代派诗歌之父的T·S·艾略特,其诗歌、文论广博恢弘、驳杂斑斓。事实上,只要有助于创作的,不管是文学,还是哲学、宗教甚至科学,艾略特擅长统统将它们吸纳、消化再创造。基于其1946年所发表的《文学批评的界限》一文,本文试图从理论的层面对艾略特文学批评界限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其所持的其实是一种"解疆化域"、"会通群科"式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92.
中国现行正面耦合式的正当防卫界限判定标准强化了防卫人的防卫义务,凸显国家权力本位理念,导致正当防卫制度在定罪实践中适用率较低,根源在于公权力对法秩序价值的过分迷信与推崇,挤压了私人自决的行动空间。自由是法治的价值核心,秩序是法治的价值基础,均应涵摄于社会情势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价值平衡。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正当防卫界限判定标准迫切需要转向。从正面耦合式转向负面清单式,从功利主义转向公正主义。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实现刑法善治,助益于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93.
宪法修改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对其修改应有所限制.对宪法内容修改的限制是修宪限制之一,世界各国的宪法典明文规定了宪法内容修改的界限,我国宪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历次修宪也呈现出对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修改的限制.借鉴他国对宪法内容修改界限规定的立宪经验,以完善我国的修宪制度.  相似文献   
94.
划清两种人权观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有两种人权观,它们有本质区别。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透析人权的历史性、具体性、阶级性、相对性。在人权问题上,要讲政治,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产阶级人权观的界限。两种人权观是两个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人权问题上的表现,它们的区别在于: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两者的历史背景和追求的目标不同,两者的核心和法律形式不同。两种人权观的实践操作也有显著不同:一个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公平性等特点;一个具有狭隘性、虚伪性、不公平性等特征。当代国际上两种人权观的激烈斗争以及我们的对策  相似文献   
95.
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组织。通过对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企业组织的本质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组织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不同,各类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是整个社会良性运转的关键。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促成了两类组织的产生,两类组织的功能界定与发挥也将有助于我国"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96.
精神安宁权与其相近权利如隐私权、名誉权、相邻权等在概念上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不应将精神安宁权与其相近权利混谈。个体情感体验不是精神安宁权的保护内容,精神安宁权的行使应服从正当的公益目的,同时,由其他侵权行为导致的附随精神损害不应是精神安宁权的规范内容。  相似文献   
97.
王文华 《南都学坛》2008,28(5):86-89
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的界限问题,在中外法律理论界与实务界长期聚讼不休。这首先是源于行政犯罪的相对性,以及中外刑事立法形式的重大差别。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不仅在客观方面存在危害后果的差异,而且在主观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对这一危害社会的行为究竟是界定为行政违法抑或行政犯罪,既要考虑立法目的,更需要结合本国的立法特点进行抉择。  相似文献   
98.
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领海概念的确立在于国际关系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主权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的需要,早期围绕领海宽度的主要学说和观点主要体现为航程说、视野说、射程说、3海里原则.传统的3海里规则在本质上是西方海洋强国主宰国际海洋秩序的产物;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围绕领海宽度问题的国际关系斗争,主张宽领海界限的国家以沿海利益为基础的结盟,与主张窄领海界限的国家以主张海洋利益为基础的结盟相对抗,构成了围绕领海宽度斗争的焦点;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对抗以及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也对围绕领海宽度的海洋政治结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
论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惩治中的适用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刑罚本质的反思和对正义理念的重构,恢复性司法对我国刑事法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惩治中的适用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由于环境犯罪客体的特殊性,恢复性司法的适用应在规范本位主义环境犯罪罪名的框架内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00.
法官阐明的目的决定阐明适用的范围。以发现真实为目的,法官阐明可以仅适用于辩论主义和处分权主义的领域;以防止诉讼突袭为目的,则将法官阐明扩张至职权探知领域。在兼顾两个目的的前提下,法官的阐明可以分解为辩论主义领域的阐明、处分权领域的阐明、职权探知领域的阐明和法律观点的阐明。法官阐明的界限不可能由立法作出明确的规定,只能倚重判例的不断累积呈现出一个依稀可见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