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12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49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926篇
理论方法论   104篇
综合类   1338篇
社会学   231篇
统计学   1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 毫秒
991.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文化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剧烈动荡的政治、文化场域里,中国知识分子遭遇了从国家、民族、文化到自我的种种身份认同危机,必须重新定位并建构新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的重新定位与建构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形态与特征,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学翻译向现代翻译规范的转型。而翻译主体不同的身份结构、身份认识与定位、文化立场与心态等身份认同问题,也决定了现代文学翻译规范的形成与形态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992.
乡村发展的各种问题不仅构成了中国近百年来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同时也为中共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无尽可供思考的问题。那么批判型知识分子同乡村发展有何关系呢?中国乡村发展又需要怎样的批判型知识分子呢?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以于建嵘、陈桂棣吴春桃夫妇及周立太为案例展开分析了批判型知识分子的特质,其推动乡村发展的条件与方式,并进一步分析了乡村发展对批判型知识分子的要求,最后指出中国乡村的发展需要更多批判型知识分子的关注与参与。  相似文献   
993.
19世纪,德国民族与种族思想的觉醒使犹太知识分子融入德国社会的传统方式日渐失效.活跃于该时代的德国犹太知识分子面临严峻挑战:既要为德国日益猖獗的种族反犹思想担忧,又要应对随着民族化浪潮出现的犹太复国思想;既想抗拒对犹太民族性的重新探究,又想借此机会加深同德意志民族的认同.矛盾态度的产生根源于德国犹太知识分子对个体身位及民族身份定位不明并由此产生严重的认同焦虑.在应对此问题时多数德国犹太知识分子选择对近在眼前的危险采取逸避态度,这可被视作近代史上犹太人惨剧发生于德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4.
"自由的人"是巴赫金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具有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主体之人"、"思想的人"以及"人身上的人",狂欢精神是其内在精神,但"自由的人"的"自由"又必然是相对的。巴赫金的自由思想是深深植根于俄国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精神之中的,"一切都是对话,自由才是目的","自由"是对话的根本目的,"自由的人"超越了社会学诗学的范围,成为巴赫金诗学体系的原点和归宿,引领巴赫金及其诗学研究走向生活、艺术与人类理想交融互渗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995.
新书架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书名:《良知与担当: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作者:吕一民朱晓罕定价:39.00元内容简介:知识分子无论是作为社会冷静的批判者,还是作为社会热情的"介入"者,对社会的良性发展都可谓不可或缺。从德雷福斯事件开始,法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前仆后继,以其在坚守良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对四会籍留美幼童吴仰曾、吴应科、吴仲贤三人的人生轨迹作了整理归纳,彰显了他们辉煌的人生历程,并运用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实事求是地界定他们的人生价值,从而告诉读者如何正确看待并珍惜我们身边曾经存在过的人和事,去获取我们应该得到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997.
欧洲左翼知识分子萨特、安东尼奥尼和罗兰·巴尔特分别于1955、1972和1974年访问中国,并各自留下亲历中国的记录文本。由于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以及中国行不同的在场遭遇,他们关于中国的感受见解大相径庭。萨特的“红色中国”观、安东尼奥尼的“两种表情”中国论和罗兰·巴尔特的“负片(Negative Film)中国”观,除了分别显示他们“积极介入”的存在主义文学观、“积极疏离”的间离理论和“判断悬置”的现象学方法外,还展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观察中国时视点转化历时化的过程。他们中国行的三种视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中国立场嬗变,也为我们认识特定时期的中国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98.
刘波 《江海学刊》2014,(3):27-31
正严格说来,知识分子现象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然而,"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却古已有之。尽管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是知识、思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构造者、阐释者与传播者。他们常常是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发动者,作为文化存在的必然产物,知识分子原发性地承担起人类的文化使命。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其青春时代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纽曼认为读书人的青年时期是"灵魂发育季",他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提到,大学阶  相似文献   
999.
《闷与狂》有着跨文体创作的意图,延续着王蒙一惯的超越创新的勇气,比较集中地体现出王蒙60年写作的精神特质,因而是分析其小说艺术的一个典型样本。《闷与狂》是一部务虚式的爱情自传,以中式意识流手法展开生命回忆,却又有着政治抒情痕迹;它是作者"为己的写作",充满密实堆积的典故,且有着中产阶级的立场,但它不是学院派的知识分子写作,而是一种政治知识分子写作;作者以"少布"情怀高唱"青春万岁",以"闷与狂"证明着"不老的心态",展现出一种革命青春型人格,却也存在着语言概念化自动化、叙事无故事少细节、抒情狂飙化高蹈化等缺陷。  相似文献   
1000.
"季节系列"小说是王蒙对建国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际遇、生命历程、历史意义的一次总结。他以亲历者的身份,经过多年的思索、沉淀,完成了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次自我反思。"季节系列"小说对于历史的认知与体认不同于"伤痕"、"反思"文学的既定模式,王蒙不再将注意力放在历史现象的描摹与再现上,而是力求透过现象追问其背后的内在因缘,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因弥合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缝隙而成功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与历史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