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00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五四之后,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持续高涨,对此,朱自清先生一直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支持。他的散文创作也是对白话文运动最有力的推动;同时朱自清先生还在他的许多著述中阐述了他的中国语文观。本文是对朱自清先生的著述中有关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论述和观点的综述  相似文献   
112.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悔改,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相似文献   
113.
廖晓军 《唐都学刊》2001,17(2):91-94
胡适白话文学理论有他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斗争.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在文学史上,自有一定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4.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为了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要求而进行的一场语言变革运动,旨在建立一种“活的文学”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活的文学观、实用的文学观,是胡适白话文学观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5.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推行白话文教育。“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一批白话文作家,得以在新式语文课本中集体亮相。鲁迅即其中代表。从“五四”到现在,鲁迅作品是中小学课本中一道特异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6.
关于"五四"白话文传播问题,研究者往往受到新青年派白话启蒙叙事框架的影响,将研究重心放在了文化学者如何倡导、发起白话文运动的问题上,而对于政府权力的正面介入或者语焉不详,或者将其置于白话传播的对立面。其实,白话文的传播上挂政治,下连教育,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运行机制,不但有在野知识分子的鼓吹,也有政府制度化、组织化的推广。在野的新青年派倡导白话文运动注重的是白话民主的启蒙诉求,而北洋政府的制度化推动白话文传播则源于"强南就北"的语言统一配合政治统一的政治策略。虽然朝野势力对白话文传播有着不同的诉求与打造,但双方的颉颃互动却共同造就了"五四"白话文传播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117.
本文从现当代文学史的写法与现当代古体诗词的创作状况入手,分析了"古体诗词是否该入现当代文学史"这一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认为,现当代文学史的编撰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对内容的收录亦并非是经典的确立,而且近百年来古体诗词创作的总体趋势是式微、小众传播的;因此笔者得出结论,现当代文学史不必无所不包,面对浩如烟海的现当代古体诗词不但应该有其专门的史著,更应该发现其渐变的历史前景,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现当代文学史与古体诗词两者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18.
自19世纪90年代始,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已延续了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语文在语言共同化、文体口语化、文字简易化、表音字母化、中文电脑化和术语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保证了语言文字之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语言国情极其复杂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很了不起的事情。2012年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120周年,也是世界著名语言学家、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杰出实践家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作为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继承者和后辈学人,我们理应铭记历史,纪念先贤。作为长期专注于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的一个学术园地,我们特约国内外几位学者的文章,推出这期纪念专栏。  相似文献   
119.
近代演说体白话文是在晚清白话文运动中出现的一种独特文体。它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持点,反映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心理矛盾。其兴起与整个近代中国的变革有着密切关系,对当时的议论文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0.
“经世”二字 ,是明学转向清学的关键 ,而乾嘉之学则以不能贯彻一个“实”字而衰。为乾嘉之学所孳乳 ,与陵夷衰微的政局相合拍的今文经学之复兴 ,形成了以经术作政论的风气 ,并发展出一种时务之文 ,使得散文从桐城派的“义法”论及古文辞的路径中获得了解放 ,又藉近代报纸的产生与兴盛 ,更进而产生了“报章文体”。梁启超“新文体”及其“文界革命”的主张 ,便是在上述基础上产生的。沿着“杂以俚语韵语”、“平易畅达”的要求再向前发展 ,便有了维新派对于白话文的提倡。从理论上说 ,黄遵宪、梁启超、裘廷梁对“言文合一”的主张做了大力阐发 ;从实践上说 ,1 9世纪未就开始涌动起第一波白话文运动。然而 ,晚清文体革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不仅是因为旧思想的矛盾 ,而且也因为陈旧的审美趣味与报章文体的龃龉。由此 ,在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涉及到散文本体层面的两组矛盾就已经突显了出来 :一是以白话代替文言的发展趋向 ,与坚持贵族式雅趣的守旧立场之间的矛盾。二是对散文的范围尽可能加以扩张的趋向 ,与坚持文体特质的努力之间的矛盾。这两组矛盾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来了个大爆发 ,且以众多的转换形式贯串于一个世纪的散文发展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