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134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300篇
社会学   51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周冉 《社区》2014,(14):33-33
如果认为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是单纯为了皇帝的享乐生活,就过于片面了。关键因为这是拉拢蒙古贵族的一步好棋。  相似文献   
12.
经过幕末的"尊王攘夷"和倒幕运动,天皇重新回到日本政治舞台。明治维新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权着力重振天皇与皇室权威,致力于消除以往天皇被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穷困潦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了重塑天皇与皇室在官民中的形象、让天皇重归民众视线、大力扩充皇室财产等一系列措施。短短二十几年时间,明治政权从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把权力式微的千年皇室与原本文弱的明治天皇打造成实实在在的日本最高统治者,使其成为日本近代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永徽六年,唐高宗下诏废除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史称废王立武。废王立武事件不仅仅是更换六宫之主那么简单,它更是皇帝与权臣夺取权力的标志性事件。本文将以废王立武为分界,对之前、之后以及废王立武过程中的权力结构变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统,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繁衍生息,是人类的本能。然而近日一题为"不给月薪2500元的老公生孩子"的网帖引发"生"与"不生"的争论,新词"孩奴"折射了大城市生活的压力。不生,传统观念在,心理需求也在;生,影响生活质量,未必能许他一个更好的未来。生还是不生,要不要做"孩奴",年轻一代在生育问题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汪立波 《中国农村》2011,(11):26-26
<正>庄严气派的宫殿,古朴宁静的庄园,风度翩翩的绅士……英国,这个欧洲大陆以西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崇尚贵族精神,崇尚传统,崇尚优雅。在家居风格上,也体现出这种气质。本期杂志,相对集中地介绍了几个英式家居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西藏历史以千年计,经历了多次的社会动荡和变化。吐蕃王朝的建立,揭开了西藏文明社会的面纱。到了6世纪,佛教的传播,不仅改变了西藏的社会结构,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西藏人的思维结构。这也为达赖喇嘛和他所属“亚谿家庭”的产生,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亚谿家庭”的出现,给近代西藏贵族社会带来了变动,这种变动正是为西藏贵族社会渐进多元变迁提供了一个模式,这也是本文探讨社会变迁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7.
18.
斯巴达政体类型在亚里士多德政体论中看似并不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无论是就亚里士多德试图与柏拉图方案对话也好,还是就他所关切的希腊现实世界也好,斯巴达的篇章在亚氏政体论著作《政治学》中的都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通过考察《政治学》中对斯巴达政制的论述,认为无论从贵族、共和抑或君主政体去辨析斯巴达政体的类型,都不能将斯巴达政体归置于优良类型,而窥其中缘由,在于亚氏政体类型学意在为实践中的政体提供一般政体理论,而非单纯证成“最佳政体”,这也是亚氏对政治实践科学的目的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文学传统虽然以平民文学为主流 ,但贵族文学以《楚辞》发其端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独立 ,提高了中国文学的审美品格。作为异端文学传统 ,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先锋文学的作用 ,与平民文学一道 ,创造了中国文学的辉煌。贵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资源 ,有助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提高文学的审美品格 ,以培育我国现代高雅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