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118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453篇
社会学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而其书名又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因此,书名的翻译尤其重要,好的书名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作品的传播。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强调翻译目的与译文预期读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影下,在全球汉语热、中国热的热潮下,英译中国古典名著书名时应采取音译为主,后加夹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2.
公示语翻泽代表了城市的人文素质和整体形象,越来越受到公众尤其是翻译工作者的关注。从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公示语的翻译,依据调查的实例对重庆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23.
阿尔都塞早期围绕着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问题所展开的与当时各种形式马克思主义阵营的辩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历史问题的理论探讨.黑格尔的辩证法被阿尔都塞界定为表现因果观,而《资本论》以实践形式隐藏着的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改造”,即由表现因果观转向结构因果观或者“多元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区别于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基础的传统哲学之处在于,它将认识过程中的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作了根本性区分,否定了传统哲学所固有的各种“二元对立”模式,从而实现了一场认识论的根本转移,即从同一性到差异性,从“目的论”转向反“目的论”,从历时认识走向共时认识.历史由以往简单的线性脉络走向了复杂的不平衡发展脉络,任何认识都是建立在既与的复杂整体的特殊不平衡结构基础上的.阿尔都塞的不平衡性的结构因果观意在表明各种宏大历史的终结,其对认识过程的祛魅,意义不在于揭露了意识形态本身的虚假性,而在于表明了意识形态与人们复杂的日常生活的合二为一.尽管阿尔都塞对当时各种形式的人道主义潮流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判,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历史“整体”而遁入虚无,差异或者不平衡性并非绝对性的,正是这种不平衡性构成了整体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4.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商标和广告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译入语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度.以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传递、激发观众的观看欲等功能为目的,译者应当采取直译、意译、补译或创译的电影篇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5.
目的论是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目的论学者认为翻译目的对翻译行为有决定作用。本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诗经.关雎》四种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说明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理雅各的道德传教目的、阿连壁凸显西方诗学的目的、庞德建立意象主义诗学的目的、许渊冲的"意美、形美、音美"目的对各自的翻译策略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6.
介绍了文章的理论基础——功能翻译理论和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公示语的四大功能,即提示功能、指令功能、参照功能和强制功能。在目的论视角观照下,分析公示语翻译的特点、翻译的原则、翻译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和评价公示语翻译的标准——可接受性。公示语翻译属于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工具型翻译类型,应该遵从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相似文献   
27.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传统的翻译理论坚持以"文本"为中心,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必须忠实原文,现代西方的功能翻译理论则扬弃和颠覆了"文本中心论",强调翻译应当指向"目的","目的决定手段"。尽管这一观点有"不择手段"之嫌,但是若加以修正,突出翻译过程的责任意识,这将对促进翻译活动达到"视界融合"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囿于特定的时代眼光和批评视野,20世纪中期美国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赋予人类以动物般的特性,将人降至动物的水平,因此作品带有"动物化倾向"。本文试图在新的时代语境中,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分析他作品与动物结缘的原因:即基于作者生物学的实践和知识以及非目的论的哲学思维。作者认为,被某些批评家贬低为"动物化倾向"的文本实际上是还原了人类作为动物世界一部分的这一事实真相,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反拨了对人在自然界的地位的过分夸大。论文认为今天他的作品在全球仍持续受到关注,恰恰是因为他作品的这一"动物化倾向"。  相似文献   
29.
“缩译”是国内学者首先提出的一种翻译策略,广泛见于各种体裁的翻译中,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学文本的缩译本。本文则以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中文缩译本为例,从目的论角度来阐述了缩译在文学文本翻译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以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为主要文本,考察了判断力的三个部分——规定性的判断力、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之间的关系,以此确定目的论判断力在判断力中的位置。据此,作者认为目的论判断力作为规定性判断力的补充是反思判断力的一般性的运用,审美判断力是作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基底而被包含在其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