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445篇
社会学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谚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语句精炼,语言通俗.不同的译者对于谚语翻译有不同的理解,目的论的指导下的谚语翻译可以说是无可比拟的,它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全过程,从文化领域方面考虑翻译谚语时意译优于直译.  相似文献   
72.
旅游翻译是以传递信息,诱导行动为目的的翻译,这一要求正好切合翻译目的论原则。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陕西的旅游景点为例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功能目的论为依据,指导旅游资料的翻译,并提出省译、拆译、整合与改写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3.
功能目的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合给公众看的文字语言。各大城市的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错误,本文应用功能目的论,通过分析当前公示语翻译中的错误现象,提出了进行公示语翻译的恰当策略。  相似文献   
74.
从弗美尔(Verm eer)和诺德(Nord)的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分析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具体目的,论证、阐述了林氏译文中的精妙之处和灵活手段。并得出结论:从事翻译应从翻译的目的出发,须考虑文化差异、读者需求等方面因素,其标准不尽为传统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75.
目的论对商业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告的文体风格和其特殊功能决定了广告翻译的特殊性,传统翻译标准"忠实""对等"显然不能适应商业广告翻译手法的灵活性,无法解释广告翻译中必要的调整、删减或改写等现象。"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位置,为商业广告中译者灵活运用翻译方法、选择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说目的论对各类文体翻译的普遍适合性还有待探讨的话,那么对于交际目的明确的商业广告的翻译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奠基于历史哲学的建构之上,依赖于人对自然的统治程度和人对社会关系的理性的控制水平,而不是取决于法律、政治体制。要理解马克思对于在现代国家条件下的个人和政治自由的态度,我们必须首先把自由哲学理论重新建构为一种历史的和内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7.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教育目的是由人类意志主观外在地决定的。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或“自生目的论”。杜威的这一观点可以从哈耶克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生秩序”的理论中获得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78.
从“目的论”理论的阐述出发,结合新时期从事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的目的和成语本身的特点,提出在翻译成语时应该采用异化法。  相似文献   
79.
李俊文 《学术交流》2005,23(1):23-27
卢卡奇以劳动为本体,对社会存在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思考,确定了劳动的三个方面的本质性内涵。第一,作为目的论设定过程的劳动。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劳动目的论思想出发,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神学目的论与黑格尔的自然因果性观点,得出了选择性与过程性的劳动目的论思想。第二,作为社会实践模式的劳动。狭义的具体的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广义的其他实践活动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第三,作为类自由模式的劳动。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实现"劳动的合类性"与自由的结合。  相似文献   
80.
本文对以晦涩著称的海德格尔的<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一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海德格尔在跳过西方哲学两千余年而直接返回到古希腊早期哲学的这一非历史主义的"末世论"做法,使他看不到亚里士多德在以目的论来表达"在场"和"存在"的历史本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开拓,也从根本上偏离了他所推崇的黑格尔.作者试图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来打通阿那克西曼德、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海德格尔的存在末世论其实是西方目的论的形而上学两千余年间一直在努力形成和超越的传统,由此突现出海德格尔的超凡的睿智和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