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41.
功利主义对医学生命伦理的功利计算具有模糊性、片面性、反伦理和定位错误等特点.直觉主义对医学生命伦理的操作具有非现实性.两者都是形而上学思维,两者的前提是未经证实的.实践思维方式是唯一从根本上和总体上科学看待医学生命伦理的方法,是科学前提.它揭示出医学生命伦理中的生命选择困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或然的无奈的处境,不是正常方法可以解决的,只能是从人的生命的内在价值角度去理解、宽容和体验.  相似文献   
42.
梁漱溟之所以借用柏格森生命哲学作为批判唯科学主义的思想武器,就在于它是高扬直觉主义而对理智主义和科学方法进行批评的哲学。援柏格森生命哲学入儒,借以比较中西文化,批判唯科学主义,这是梁漱溟重建儒家形而上学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他欲以生命哲学去抉发中国文化的价值,向人们展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所包含的“真理”,将西方文化导向中国一路,以此证明儒家的人生态度具有独特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3.
陈真 《江海学刊》2007,(4):47-52
罗斯的初始义务论用一种多元的理论替代了康德义务论和密尔功利主义的一元论理论,克服了康德和密尔理论的许多缺陷。了解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追求确定性的道德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通过对罗斯的初始义务概念的介绍,探讨了初始义务和实际义务的区别、决定实际义务的标准和方法,并对初始义务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方法论上的启示等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评判。  相似文献   
44.
劳伦斯从小说艺术视角提出了其独特的美学思想,概括而言就是:"体验"、"直觉"、"激情"、"关系"和"载道".它既体现了劳伦斯的心灵激情与哲学沉思,同时也是对其小说创作的提炼与升华.劳伦斯的美学思想既源于其独特的"血性哲学",也有其浪漫主义文论、叔本华、柏格森和尼采的生命意志和直觉主义的历史渊源.此外.劳伦斯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等均导致他美学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45.
刘欣 《理论界》2010,(7):88-91
要理解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除了要精确地把握"公平式正义"的理论内涵外,还需要掌握罗尔斯理论的来龙去脉。本文主要探讨罗尔斯对前人理论的认识,分析他的"公平式正义"是在什么样的思考背景下产生出来的。首先,本文分析了罗尔斯并未采纳宗教进路的原因。其次,探讨了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批判。最后,分析罗尔斯是在何种意义上承继并更新契约理论的。  相似文献   
46.
张中 《唐都学刊》2013,29(2):63-68
审美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直觉活动,这一活动既有感性的参与,也有理性的加入。当然,审美的前提是先有一个直接的对象(美的形象)存在。对于该形象的直觉感受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的一切情感体验都来自于这种审美直觉。康德激发了直觉的效力,也引发了后人对直觉的迷恋和想象。他将直觉看作是感性的,不过却又将其囿于理性范畴。克罗齐和柏格森承续了康德,也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观点。概言之,克罗齐和柏格森则直接将直觉看作为沉淀着理性色彩的感性能力,而这一所谓"直觉"是诸多能力的综合,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关键是二人对"直觉"的解释引发了直觉主义,在此基础上"审美直觉主义"则更是流布广远。  相似文献   
47.
伍尔夫认为,传统小说只能反映外部客观世界、不能真正体现现代西方人纷繁复杂的意识活动。她致力于开发小说创作的新园地,将创作焦点转向人物的精神领域,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观念不谋而合。她在心理时间和记忆的处理方式上都体现出直觉主义观念。本文运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观从遵循心理时间、抓住瞬时记忆两个方面对伍尔夫小说的直觉主义特征进行分析,探索伍尔夫是怎样通过不断发掘人物的意识领域,将人物的心理和意识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48.
博尔赫斯在短篇小说《马可福音》中表达了其对理智主义的质疑与忧虑。在小说中,博尔赫斯试图建构一组理智主义对直觉主义的矛盾,旨在呈现两个主体间的互动与对抗。故事中代表理智主义的埃斯比诺萨运用修辞、表演向代表直觉主义的古特雷一家讲述"马可福音"的过程是二者关系发生蜕变之过程;同时,埃斯比诺萨与古特雷一家讲者与被讲述者关系的最终破裂则暗示了博尔赫斯对于理智主义在把握世界认识方面的质疑与忧虑。  相似文献   
49.
一般俄国哲学在西方和中国的欧洲哲学史著作中极少涉及,其认识论思想更是鲜为人知。本文简要介绍了俄国哲学家尼古拉·洛斯基的学术经历和主要著作,分析了洛斯基直觉主义的理论背景,论述了洛斯基力图通过消解主客体之分、改造“意识”概念、提出“认识论协调”论等途径,来超越19世纪末西方认识论所陷入的唯我论之困境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50.
李育书 《理论界》2010,(5):78-79
功利主义伦理学家西季威克区分了四种直觉主义,并断言直觉主义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必须借助功利主义。本文以西季威克的分析框架,分析儒家道德特点及儒家道德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法,指出儒家道德不同于西方直觉主义之处以及儒家道德冲突的非功利主义解决方法,更加清晰凸显儒家道德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