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03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46篇
社会学   48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安东尼·吉登斯是战后时期英国主要的社会学家之一,对经典社会学的诠释奠定了吉登斯理论体系的基石,马克思的社会思想是其主要的研究视域。吉登斯通过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隐含的内在张力的探讨,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以往社会是一种断裂,生产力发展并非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是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相互作用,在不同社会形态中起到不同作用的结果。吉登斯资本主义分析的很多重要思想来源于马克思,说明马克思理论所具有的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朱次琦临终前自焚所著与简朝亮重塑朱次琦经师人师的形象,传承朱次琦的学说与简朝亮学说的断裂,既反映朱次琦、简朝亮师徒二人的形不离影,更体现洞识时代前行方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宋鸽 《社科纵横》2013,(1):188-189
阿尔都塞的"断裂论"思想以1845年为界,将马克思的思想分为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两个部分。阿尔都塞区分马克思思想的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关系。因而阿尔都塞对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认知是否准确,是评判断裂论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通过探寻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问题可实现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班级管理存在着“三重断裂”:在管理对象上表现为“普适性”与“个体性”断裂;在管理内容上表现为“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断裂;在管理方式上表现为“行政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断裂,极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教育的“工具化”价值取向、师生关系的“行政事物化”捆绑以及社会“功利化”风气的侵蚀。为增强大学生班级管理的“育人性”,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注重认识自己;大学应回归育人本质,坚守人文精神;大学与社会应“分合位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柯尔施问题从表面上来说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问题,但更为深刻和更为广阔地说,却是聚焦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国内对柯尔施问题的研究偏重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问题,争论的实质可以归结为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而对此的解答又分为以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为代表和以拉吕埃勒的统一理论为代表的两条思路。拉吕埃勒从非哲学出发,对柯尔施问题做出了独特的回答,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既包含哲学的维度,又包含科学的维度。而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维度和科学维度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不存在哲学第一性或者科学第一性的问题,二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和平共处,恰恰证明马克思既是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科学家,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朝向元一或者实在不断开放,可以有新的要素或环节不断补充进去,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源。从拉吕埃勒的这种非哲学解答入手,我们发现,我国学术界对于柯尔施问题的讨论恰恰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等级制和理论的封闭。  相似文献   
16.
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会通。学界曾对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心理关系、心性关系以及知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普遍探讨和争论。从和谐的视角来看,过去人们简单地批判"理本论"而肯定"气本论"的观点,以及片面地评价"心本论"、"知行观"的做法都是较为偏颇的。宋明理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华和谐思想:一是"理本论"、"心本论"和"气本论"三大学派从哲学本体论上深刻论证了宇宙和谐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二是以心性论为重点深化了儒家的心性本体和心性修养的思想,为自我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以知行关系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与行的内在和谐统一与人际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阿尔都塞“断裂”说批判──兼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都塞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为界,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划分为“哲学”和“科学”两大阶段,是有见地的。但是,阿尔都塞描述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两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意识形态”。哲学是“意识形态”,因而,“哲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其“史前时期的错误”,只有“科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第二,他认为,这两个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因而,不是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导致他的科学发现,而是恰恰相反,马克思必须“抛弃它的史前时期的错误”,必须“同…  相似文献   
18.
高强 《天府新论》2004,(1):85-8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种结构性的变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断裂结构的出现。在这种背景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很必然的背负了制度与结构变迁的代价。断裂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政策出现缺位,使得社会资源的重新积聚失去平衡。而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和加剧了他们被社会排斥的困难处境。因此建立以初级社会关系和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就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9.
断裂与嬗变:城乡互动的结构性和动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总趋势 ,但是进入 90年代以后 ,在这种总趋势的背后又凸现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趋向 ,即一种新的社会———断裂社会的出现。在此发展趋向中 ,城乡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逐渐从原来的“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演变成“市场主导型断裂结构”。同时 ,这种结构性社会转变中的城乡互动在社会变迁的历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历时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知在先”与“行为重”:朱熹知行观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知行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行相互依赖("知行常相须"),二是知先行后("论先后,知在先"),三是以行为重("论轻重,行为重").这三个方面是从不同角度立论的:知行相互依赖是总原则,知先行后和以行为重是具体操作;知先行后强调行以知为指导,以行为重突出知依赖行的贯彻.朱熹知行观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因而不可将任何一个方面孤立或夸大.王守仁对朱熹的指责恰恰是犯了将其中的一个方面"论先后.知在先"孤立看待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