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324篇 |
免费 | 854篇 |
国内免费 | 24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639篇 |
劳动科学 | 286篇 |
民族学 | 669篇 |
人才学 | 852篇 |
人口学 | 260篇 |
丛书文集 | 10927篇 |
理论方法论 | 2236篇 |
综合类 | 21378篇 |
社会学 | 3509篇 |
统计学 | 6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84篇 |
2023年 | 653篇 |
2022年 | 677篇 |
2021年 | 810篇 |
2020年 | 837篇 |
2019年 | 639篇 |
2018年 | 338篇 |
2017年 | 588篇 |
2016年 | 630篇 |
2015年 | 1147篇 |
2014年 | 2380篇 |
2013年 | 2055篇 |
2012年 | 2241篇 |
2011年 | 3144篇 |
2010年 | 3146篇 |
2009年 | 3249篇 |
2008年 | 4205篇 |
2007年 | 3214篇 |
2006年 | 2781篇 |
2005年 | 2457篇 |
2004年 | 1997篇 |
2003年 | 1667篇 |
2002年 | 1479篇 |
2001年 | 1319篇 |
2000年 | 822篇 |
1999年 | 520篇 |
1998年 | 263篇 |
1997年 | 235篇 |
1996年 | 199篇 |
1995年 | 121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王浩在评价金岳霖学术生涯时,曾经设想过一个研究计划但是没有实行,该计划实以"逻辑基础问题"为主线。金岳霖把自己庞大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归结为逻辑,但是在为逻辑建立基础的时候,遇到了"逻辑中心困境"。在晚年的哲学工作中,他接续自己早期关于逻辑基础问题的研究,认为这个问题对整个的逻辑来说太大,从而集中讨论了推论的基础问题,把推论建基在"思维的可能"和"历史的事实"之中。如果推论是逻辑的核心,那么,他的这个论题可以视为对逻辑基础问题的一个"金岳霖式"的回答。这个回答走出了他早期工作中遇到的困境,既体现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和分别,也体现出"以哲学作为一项思想上的武器,为当前国家的需要直接服务"和"以哲学作为一项专门的学问来研究,直接间接为中国在国际哲学领域内争取较高的地位"的结合。 相似文献
44.
对于人口未来变动趋势的准确判断一直是人口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概率人口预测方法近年来得到逐步发展,其中,联合国人口的贝叶斯分层模型最为典型。该方法基于各参数的先验分布确定其未来的变化区间。与传统的队列要素法等人口预测方法相比,概率人口预测能够获得更加客观的人口预测结果。本文对联合国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的修订版所使用的贝叶斯分层模型概率人口预测方法进行介绍。内容包括总和生育率和出生预期寿命的贝叶斯分层概率预测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年龄别生育率和死亡率、总迁移率、年龄别迁移率的预测方法,总人口的概率预测方法以及确定性人口预测方案等。以中国为例对贝叶斯分层模型概率人口预测方法的应用进行研究。联合国概率人口预测方法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对未来人口发展产生的影响,丰富了现有的人口预测方法。但是,联合国人口司现有的贝叶斯分层概率人口预测方法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在人口迁移预测和对艾滋病高发国家预测的应用方面,如何建构较稳健和可信的预测模型仍然存在挑战;在现有的总和生育率和出生预期寿命的预测模型中,如何考虑各种危机、冲突、灾害、疾病大流行等不可预测事件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科学地解决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5.
46.
47.
48.
文学理论教材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历程进程中的突出成绩,体现了新中国文学理论制度性的定位与规范。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文学理论话语文本,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命题的推进。它从文学观念的提出与中国文学话语范畴的阐释到中国文学经验的渗透与融合,形成了文学知识体系和社会历史机制、政治意识形态的有机联系,具有历史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
鲍曼基于特定的构思视角,通过对"人的解放"与批判理论、个体化之间共生关系的共时性反思,以及对历史进程中"人的解放"的历时性思考,呈现出对"人的解放"的双重构思路径。为了说明构思路径在面向现代性进程时的合法性,鲍曼以"理性解放"为轴心,从不同维度对双重构思路径进行理论上的自我辩护。鲍曼的自我辩护表明关于"人的解放"构思拘泥于"理性的个体"的同质性、虚假性之中,使得人无法在既定的社会历史中实现自身,其实质是"人的解放"的理论抽象。以马克思劳动解放的双重内涵对鲍曼的抽象构思进行原则性判定,可以发现鲍曼对"人的解放"的构思脱离于历史实体性内容,难以在现实性上获得成立。 相似文献
50.
黑格尔把世界历史视为精神自由实现的历史——从"知道"一个人的自由到"知道"部分人的自由再到"知道"所有人都是自由的,精神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他批判了那种把自由视为纵情任性即"我想怎样就怎样"的观点,认为那纯粹是幻想,即使是动物也不能纵情任性,而必须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除了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还要受到社会规律包括道德、法律等等文化精神的制约。只有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生活的人才谈得上"自由"。马克思把黑格尔所批判过的自由历史称为"野猪的自由历史",认为它只有在原始森林中才会存在;把黑格尔所赞成的自由历史称为想象的自由历史,认为它把人变成了唯灵论的存在物。真正的自由是整个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人的精神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与此相应,真正的自由历史只能是为个性自由奠定基础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