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89篇
  免费   846篇
  国内免费   225篇
管理学   4233篇
劳动科学   138篇
民族学   1581篇
人才学   1212篇
人口学   157篇
丛书文集   8186篇
理论方法论   1565篇
综合类   18466篇
社会学   3500篇
统计学   622篇
  2024年   193篇
  2023年   762篇
  2022年   710篇
  2021年   731篇
  2020年   748篇
  2019年   703篇
  2018年   305篇
  2017年   647篇
  2016年   788篇
  2015年   1217篇
  2014年   3348篇
  2013年   2347篇
  2012年   2673篇
  2011年   2849篇
  2010年   2502篇
  2009年   2711篇
  2008年   3296篇
  2007年   2275篇
  2006年   1880篇
  2005年   1830篇
  2004年   1464篇
  2003年   1343篇
  2002年   1145篇
  2001年   1115篇
  2000年   905篇
  1999年   458篇
  1998年   226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 毫秒
11.
当代认识论研究逐步形成的一个共识是:知识是一种认知成就,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智识德性)需要对知识的获取做出必要的贡献。这种"知识的荣膺观"为德性认识论所采纳,有助于克服盖梯尔问题所引发的认知运气难题,但在处理证言知识时却遭遇困难。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反运气德性认识论",重新审视认知能力的作用与排除认知运气的关系,使得德性认识论能够在容纳证言知识的同时克服认知运气难题。  相似文献   
12.
民国年间基层官绅作为地方社会的建设和舆论引领者,亦主导了地方志的编修,通过考察民国年间山东所纂修各县地方志序文与凡例的文本话语,可以认识到在共和之后的社会变迁中,基层官绅明显感受到时代的不同,他们期待共和政治的理念与实践,关注社会民生,并且希望在伦理道德领域实现传统文化的应势转化。这种在政治领域积极革新,在社会领域走向下层,在文化方面致力于传统理念的适应性转化,构成了民国年间基层官绅在时代变革之际的独特认知。  相似文献   
13.
我国拥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我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在美术设计中,传统文化是美术设计创造的源泉,同时,将传统文化通过美术设计展现出来,是美术设计的创新表现。因此,美术设计要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本文以我国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为论述核心,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着重阐述了美术设计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4.
研究"小农"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代农民的行为,在中国传统农村的小农经济正处于新农业的发展趋势之下,笔者希望在这一背景下重释中国的"小农"传统,以供与学界共同交流。笔者通过对广西甘甲村的实地调查,结合个案访谈所得资料作为支撑,试图重新解读当代的"小农"。社会发展至今,中国的"小农"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结合笔者长期对农村实际的了解,以及对广西甘甲村的实地调查。笔者试图将当代"小农"归纳为:一、自给自足且相对保守的小农传统;二、趋利避害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时代精神;三、相对独立且具有合作意识的"小农"群体。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不论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有其共性,又都各有其个性。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冲突是我们所关注的,本文将对此做以探索。  相似文献   
16.
17.
18.
“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典型特征之一,有其历史的传承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语境下,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中挖掘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潜质,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与逻辑的体现.创造诠释说与创造教育说为其转化出“创造”性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由“德”化“新”立“创”,善养创造思维多元要素,化育人生最高义,揭示出“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化为现实“创造”人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歌谣中,谶语歌谣因其与历史、信仰的复杂互动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既有研究或是站在史学立场上视其为政治史的佐证,或是从文学视角分析其对叙事文学的影响及其文化意味.若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将谶语歌谣还原为一种民间口头讲述,在历史脉络下爬梳其文本形态的层累,则可钩沉其谶示意义权威性、合法性的建立过程,并分析在这种观念信仰之上,人们试图借此理解、阐释甚至建构历史的丰富话语形态.基于口头文化传统的"资源库",谶语歌谣构成古人认知历史的观念框架与交流工具,并由此作为古代歌谣的特殊类型,为当下讨论口传文学与传统知识、信仰与历史的关联提供新的案例与视野.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经历了"运动式融入""争鸣式融入"和"生态式融入"三个发展阶段,走过了一条改造适应、平等互鉴、自信自强的发展道路,彰显出"民主—法治—生态"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