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1篇 |
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民族学 | 93篇 |
丛书文集 | 46篇 |
理论方法论 | 2篇 |
综合类 | 116篇 |
社会学 | 9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卢宏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82-87
大沐浴是新平县目前重点打造的两个花腰傣文化生态村之一,当地的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仍处于较低的层次。主要针对大沐浴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非绿色化”现象,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提出了大沐浴民族村寨旅游绿色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对大沐浴及云南民族村寨旅游绿色管理能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2.
采用"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以雨崩藏族旅游村寨为研究对象,透过"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运用田野调查和"深描"民族志方法,分析其传统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发现具有神圣意义的神山崇拜和世俗意义的"日卦"线、村规民约得到有效传承;通过实施成文性的《村规民约》和不成文的"传统约定",使藏族传统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地方性知识的传承成为制衡旅游发展对自然环境消极影响的有效力量;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和限度。"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的引入,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目前关于旅游对自然环境影响研究的不足,推动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的研究转向——从"西方"转向"东方",从"外部"转向"内部"。 相似文献
53.
中国境内“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奠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客观条件。同时,如何在普遍性的客观条件下,找寻相关经典跨族群关系建构中的历史演变特征、规律,进而在学理上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历史逻辑问题,应为当前学界迫切需要开展的一项重大课题。再则,普遍性特征的背后,往往是“点”与“面”的衔接性,是“边缘”与“中心”的整体契合性。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彰显,既需要内地中心普遍案例的量化支撑,还需要边地社会经典样本的质性论证。可以说,边地社会样本的客观存在,方能直接印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普遍性存在。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富宁县边境地区普遍客观存在的汉彝同村共寨现象,不仅在跨族群关系建构层面提供了混融共生这一内在共同体意识的形象学理载体,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地社会的客观存在提供了现实实践层面的厚重支撑。 相似文献
54.
民族村寨旅游地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体验的现实问题。较差的旅游体验很有可能诱发游客的相对剥夺感,尤其是有参照比较的情况下。游客相对剥夺感影响其旅游态度和行为,游客对旅游地的愤怒、敌视及攻击行为严重影响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及潜在游客的旅游选择,最终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西江苗寨为案例,以游客点评数据为基础,深入探讨分析游客相对剥夺感的生成机理及应对措施。研究发现,游客旅游体验与参照比较的负向差异创造了相对剥夺感生成的诱发情境。游客相对剥夺感的生成经历游客认知、游客评价及与公平相关的情感反应三个阶段,只有当游客感知的不公平超出其情感容忍度时,才会真正产生相对剥夺感。不仅如此,游客的相对剥夺感表现为纵向—横向及个体—群体两个维度四种类型,游客现实感知的相对剥夺感可能为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村寨旅游地应对游客相对剥夺感的可操作性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6.
位于蓬安与广安交界地带的来苏寨,流传着得名于苏轼之来居的说法。事实证明,这个说法是望文生义。来苏寨之名源于《尚书》,来苏意为盼望明君来拯救苦难,以获得苏息。如此解读来苏,并未贬低来苏寨的文化内涵,反而提升了文化底蕴,何况这座山寨在明清之际还承载着区域治乱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57.
莫代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4-17
文章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太鲁阁“可乐部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实行产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案例进行解读,得出以下结论:在民族村寨和民族文化保护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对传统文化加以合理的利用。在运用过程中,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成份,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内涵,更好地为文化主体自身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8.
2013年7月中旬到8月上旬,著名人类学家周大鸣教授及其同事余成普副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田野调查组,在湘桂黔交界三省坡下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村坪寨村做村落志田野考察,本社社长龙晔生邀请湖南省社科院杨盛海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江明生教授等一行5人,与中大调查组一起,用人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参照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及《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考评办法》(2012)等文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进行观察、访谈和考证,全面了解三省坡周边侗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与生活状况。这次考察,既是对民族地区特色村寨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更是一次民族工作者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刻实践。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