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19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93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6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01年,她成为贵州省盘州市少数民族村寨中唯一的女性村党支部书记。此后,她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致富路,让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的村子,成为全国闻名的“明星村”。在十九大召开期间,她向习总书记推介“入民小酒”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62.
叶予 《中文信息》2005,(8):11-13
29道独木桥,十里高山杜鹃林,海拨3500米的日出云海,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之路,全球背包客的向往之路。  相似文献   
63.
64.
寨堡是古代乡村社会中人们为躲避战乱而修筑的一种防御工事.在清代,由于湖北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寨堡的修筑相当盛行.明末清初的湖北就以“蕲黄四十八砦”而闻名天下,清中后期随着白莲教起义的爆发,地方团练的兴起,与之相配的团寨更蓬勃发展,寨堡制度也更加严密规范.对此学术界目前还较少做专门研究.故此,文章就清代湖北寨堡的发展与分布情况,寨堡的修筑过程、内部构造、经费来源及其与士绅的关系,以及寨堡的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了解动荡中的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5.
民族村寨文化是新一类文化遗产,民族村寨文化保护的法本位观大致可以归结为国家本位、集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三种情形,法本位溯源中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显露出前立法阶段难以自洽的三大困局。以法本位进路考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权利位阶问题、法律定位问题,指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的公私权混合属性及公私权的平行关系,决定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的公私法混合式法律选择模式。最后基于集体本位的思维基点,呈现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公法和私法双向系统展开的法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66.
乡村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村寨在灾害应对过程中的脆弱性和韧性并存。龙胜县金竹壮寨在火灾后的重建中注重整合传统与现代治理资源,打造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营造灾后韧性社区和韧性社会关系;尤其注重发挥传统自组织寨委制的内源治理作用,提升灾后重建效率和内生抗风险能力。内外结合的韧性治理机制是当下民族地区乡村有效应对风险灾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尝试,也是乡村振兴中内生动力与外在驱力共生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7.
我国少数民族村寨生育行为与理性选择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资料,对少数民族人口生育行为的微观机制进行了 分析,对宏观人口政策导向下构建的“现代生育模式”以及现代生育文化理论进行了评议,提出应 在传统生育理性命题下认识少数民族生育行为的现实存在,并基于个人生育理性实现从传统到现 代转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68.
民族村寨旅游依托村寨特色资源,能有效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是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推手。村民作为旅游资源的拥有者及守护者,激发其参与意愿,是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依据共同富裕“共有—共建—共享”的本质内涵,构建“旅游资源共有—多元主体共建—发展成果共享”的村民参与内生动力结构方程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对马山县4屯534名民族村寨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9.
了解和把握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和外显标志是进一步探讨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文章选取全国15个典型民族旅游村寨为样本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与AOMS软件对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了统分析计。结果表明: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主要表现为利益诉求和条件诉求。利益诉求根据重要程度大小依次表现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及环境优化四个方面;条件诉求依据重要程度大小依次表现为观念可持续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文化可持续传承、外力可持续推动、产业可持续支撑、资本可持续投入、产品可持续吸引及环境可持续保障八个方面。外显标志按照受访者的感知强弱依次表现为人气与口碑、规模与效益以及环境与氛围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0.
杨建春  朱桂芳 《民族学刊》2022,13(2):27-34, 136
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客观要求,又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只有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为进一步完善民族村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导。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产业创新发展、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绿色发展、产业开放发展和产业共享发展五个维度评估了包括旅游创新机制、城乡协调、产业资源共享等在内的15个指标层级和32个具体指标的民族村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可以初步掌握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利用质量及效果,及时反映出民族村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情况,从而精准民族村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靶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