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对于贫困问题的认识,除了要关注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关注那些并非贫困问题研究专家的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中对于贫困问题的感知与体认,这种感知和体认构成了应对贫困问题的公共政策和行动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而在这方面,又有两类人的认知尤其重要,一是直接为贫困问题所困扰的那些不幸的穷人,一是社会中那些精英.本文从四个方面,即何为贫困、贫困归因、贫困问题的社会影响、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及主要责任者,叙述了精英对贫困问题认知状况的经验调查结果;进而又参照德·斯旺关于"社会意识"的界定,简要考评了精英的"社会意识"状况.  相似文献   
132.
本文试图从台湾社会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台湾前途。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人民的思想意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事实决定了台湾社会意识必然呈现中国意识为主体意识的特征。中国意识是台湾回归的心理基础,是抵制“台独”的最深厚力量。  相似文献   
133.
王剑虹 《天府新论》2008,(3):121-125
亲亲相隐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其发端于春秋,确立于汉代,完善于唐代.亲亲相隐制度的产生也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文化角度看,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处于独尊的地位是亲亲相隐制度产生的文化原因;从社会角度看,家族至上的社会意识是亲亲相隐制度产生的社会原因;从政治上看,亲亲相隐制度之所以能得到汉代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的认可,其原因在于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亲亲相隐制度虽然有一定的负面因素,但是其积极意义也是存在的.从现代社会考量,亲亲相隐制度具有尊重人性、促进社会和谐及提高法律之社会效益等多种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34.
马克思认为,现实生活的基本内涵就是生产生活本身,而生产活动同时也可以表达为感性活动。而意识是对现实生活过程的领会,这种领会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现实生活过程领会为范畴意识,把非理性的现实生活纳入理性的范畴讨论,从而把现实生活中的感性冲突淹没在范畴之中;二是把现实生活领会为感性意识,感性意识的对象化建构就是感性的社会存在即感性的自然界。范畴意识是感性意识的派生物,透过感性意识现实生活实现了自我批判。  相似文献   
135.
为了提高警察整体职业道德素质、提高执法效率、创建良好的警察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本文从警察职业道德缺失的几大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研究,努力打造一支拥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准、公正廉明的公安队伍。  相似文献   
136.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约瑟本人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科举制度、清朝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7.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剖析乡规民约的特点,明晰乡规民约的现状,对传统乡规民约进行积极的扬弃,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改革内容、完善制定程序,建立与时俱进、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运用新媒介载体创新宣传方式并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先进社会意识形式,是新时代重构乡规民约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8.
董学文认为,把文学本质直接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不准确、不科学的,提出把文学定义为"审美意识形式的语言艺术生产"。钱中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社会整体结构的一种阐述,尽管这一表述并不完整,需要修正;"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两个概念,就是马克思分别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其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修正的具体表现。结合钱中文的观点,根据我们的研究:考虑到当前的文学观念已经发生了从认识论向实践论的转向,那么,用"意识形式"这个认识论的概念来替换内蕴更为丰富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不合理。我们界定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虽然也有着认识论上的考虑,但更主要是从实践论、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不仅仅要从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这个方面来理解,更主要地是从文学引导现实生活,乃至最终改变现实生活的层面来理解。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形成源出于此,其理论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9.
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存在的主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当"顶层"的社会意识左右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背离了普遍的主体性价值,普遍的社会意识就会显现出对抗的因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矛盾就会加剧,社会意识的更多诉求,就会取向于社会存在的变革。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确立执政党的为民意识,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务必强化执政党的服务意识,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始终做人民的公仆而绝不凌驾于人民之上。务必要从意识形态的顶层,扭转只为少数人或少部分集团谋利益的价值观念,让社会回归正常的存在形态,让主体人的意识重归主流渠道。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