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通过深入调查,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社会意识与心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针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社会意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社会意识,增强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2.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作基础。唯物史观的三个最基本的观点 :生产力观点、社会意识能动性观点和群众观点 ,为“三个代表”提供了可靠的哲学根据 ,从根本上保证了它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3.
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核心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流意识形态是以核心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现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为依据,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实践指向的思想观念体系.市场经济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和谐发展意识和全球化意识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整合性、导向性、实践性和经济性是其明显功能;与时俱进品质、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利益取向、包容与斗争统一是其核心价值取向.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意识形态是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是斗争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4.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形象介于国家与思想界、尊孔与反孔之间。教科书的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国家面对儒学时的民族主义式悖论:国家应当利用儒学传统建立民族认同,但这会引起儒学与专制政权结合的联想而招致批评,从而孕育国家的危机。"中间立场"使孔子形象有一定的连续性,使儒学传统不至于中断,但在变化剧烈的近代中国,会造成一般民众观念与国家、思想界认识的疏离。它蕴含着儒学现代演变的多种可能性。国家与思想界共同规划运用历史资源,产生出民众的知识观念,并随时调整,以因应或造成社会意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5.
董学文认为,把文学本质直接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不准确、不科学的,提出把文学定义为"审美意识形式的语言艺术生产"。钱中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社会整体结构的一种阐述,尽管这一表述并不完整,需要修正;"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两个概念,就是马克思分别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其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修正的具体表现。结合钱中文的观点,根据我们的研究:考虑到当前的文学观念已经发生了从认识论向实践论的转向,那么,用"意识形式"这个认识论的概念来替换内蕴更为丰富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不合理。我们界定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虽然也有着认识论上的考虑,但更主要是从实践论、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不仅仅要从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这个方面来理解,更主要地是从文学引导现实生活,乃至最终改变现实生活的层面来理解。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形成源出于此,其理论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6.
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存在的主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当"顶层"的社会意识左右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背离了普遍的主体性价值,普遍的社会意识就会显现出对抗的因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矛盾就会加剧,社会意识的更多诉求,就会取向于社会存在的变革。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确立执政党的为民意识,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务必强化执政党的服务意识,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始终做人民的公仆而绝不凌驾于人民之上。务必要从意识形态的顶层,扭转只为少数人或少部分集团谋利益的价值观念,让社会回归正常的存在形态,让主体人的意识重归主流渠道。  相似文献   
157.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约瑟本人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科举制度、清朝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8.
159.
意识、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概念。本文以现代社会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融通为切入点,剖析了当前人们在理解上的偏颇和不足,试图以全新的视野和独特的角度重新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论文指出,意识是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意识,依次形成自然性意识、社会性意识和自我性意识。只有社会性意识才是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正确把握这种关系以保持二者之间的合理性张力对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0.
郑丹丹 《浙江学刊》2006,(5):196-201
本文通过第二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所展示的家务劳动分工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导入对一个问题的关注:为什么性别不平等的基础早已改变,但这种不平等的意识形态却能够长期存在?尝试用现象学社会学关于个体行动逻辑的阐述来剖析社会意识与其存在基础(社会结构)的关系,揭示社会意识独立于社会结构的存在方式与行动逻辑,以及对社会意识进行解构的机理与具体策略。最后,从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分析透视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质与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