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57篇 |
理论方法论 | 9篇 |
综合类 | 153篇 |
社会学 | 20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神仙境界是道教美学的核心。神仙境界的创造经历过三个重要环节:(1)本体的衍变:道的神化、人的神化和人的仙化,道本体演变为仙本体,道成为成仙的手段。(2)主体的演绎:神仙作为道教的主体,其本质可以从超越性和世俗性两个维度来演绎,前者体现出神仙自由的一面,后者体现出神仙享乐的一面;前者体现出神仙的非人性,后者体现出神仙的人性。(3)环境的建构:道教神仙学有关仙境的描绘集中体现出中国古代的环境美学思想,注重环境对人的肯定,生态与人的统一。道教神仙学全方位地开拓了生命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生命美学的集中代表。正是因为有了神仙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才在厚重深刻之外别添了美丽和浪漫。儒家的实践理性与道教的审美感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尚贵羡仙。 相似文献
62.
六朝志怪小说记载了一系列普通人物非正常死亡后,被民众立祠建庙进行祭祀,成为低微的神祇的故事,体现了六朝民间神仙信仰的独特性。六朝民间的造神运动打破了先成仁后成神的主流造神观念,将无德、无能、无功的亡灵捧上了神坛。在这种造神运动中,巫者起了重要作用。在神权话语被政权控制的环境中,民间神祇被定性为淫祀之神。而六朝的统治者们为维持政权稳定,又有条件地接受了民间的神仙信仰,故其将民间神仙祭祀活动称为淫祀,是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63.
张泽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6)
东晋道士葛洪是承启道教灵宝派、上清派的一代宗师.论文尝试在道教人物研究中开拓新思路,以丰富的文献史料和全新的学术视野,来重新探讨葛洪生平著述、葛洪遗迹传说以及儒教、佛教对葛洪的评价等问题.通过葛洪修道活动及在道教史上影响的考察,从宏观角度揭示葛洪其人及对道教理论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64.
卜友常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00-105
在华夏民族看来,伏羲女娲是繁衍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形象基于当时的图腾崇拜,人们将认为具备神力的龙转移到他们身上使他们更有神力。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像在汉代才开始出现并盛行于墓室之中,这显然同汉代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方仙道房中术的修道成仙方式有关。之所以把这种伏羲女娲交尾图像置于墓室之内,是汉代人对于道教房中术迷恋的结果,他们深信伏羲女娲成为神仙是道教房中术在起作用,于是就把这种图像刻画于墓室之内,将伏羲女娲视为修道成仙的楷模。 相似文献
65.
66.
何安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5-13+94
比人为神仙来赞美他人是中古时期形成的一种人物美学新类型。其最初产生于曹魏时期,晋宋以后的南朝承继了此观念,依旧重视形貌美,女性色彩淡化,突出了超尘脱俗的一面。唐朝继承南朝传统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两大模式,为宋以后所沿袭。这一审美观念在中古形成和定型,有各种复杂的原因,影响到唐及以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士人的一般性知识,直至当代社会仍有回响。 相似文献
67.
秦汉时期,统治者强烈的长生不老愿望促使升仙、神仙思想大肆流行,并衍生出一系列以升天成仙等神话题材为内容的美术作品。迄今为止,发掘出土的汉代墓葬中,只要有壁画,必定有神话题材。如西王母、东王公、女娲、伏羲、青龙、白虎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尽管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可笑荒诞,但对于我们洞悉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文化意识及艺术发展水平却有着弥足珍贵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
1936年,徐悲鸿应邀前往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他在时任香港大学教授的好友许地山夫妇的家宴上获知:一位德籍马丁夫人藏有满满四箱中国古书画,正在寻找买主。 相似文献
69.
《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又名《牡丹亭还魂记》共五十五出,神话意象的运用对作品思想内涵、艺术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作者从神仙意象、神兽意象和仙境意象对于《牡丹亭》中的神话意象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0.
李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81-184
[摘要]汉魏六朝仙道诗不仅是中国仙道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一代文人追求自由的梦想,在想象的彼岸世界中任意翱翔。其中所用意象之丰富,所造意境之美幻,殆无出其右者。而在这些意境的背后,又藏匿着诗人们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通过对其的透视,我们或可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