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神秘性是贾平凹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系统,它不但能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而且更能使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贾平凹小说的神秘性思想来源广泛,包括童年经验、佛教教义、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各方面的影响.他在作品中成功运用夸张、变形等各种手段,将神秘主义与小说内容完美结合,使小说展现了极大的张力,体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对现代文明的真诚追求.  相似文献   
32.
正"信息孤岛"指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系统(即信息系统),不包括网上无序和自身没有控制的数字信息资源,由于各系统间相互封闭、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犹如一个个分散、独立的岛屿,因此被形象地称为"信息孤岛"。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指的是存在于档案信息系统中的各种类型的数字信息资源,由于档案本身的神秘性,系统的封闭性,系统设计的滞后性等因素而形成的相互独立的数据项,这些数据项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在档案信息系  相似文献   
33.
论宋元道教的社会化存在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道教总的特征是"圣"与"俗"的界限混融,宗教形态与社会生活更为深入、细致地融合.宋元道士与世俗之人的差别并非像通常所说的"神圣"与"世俗"那样泾渭分明,一些道教中的重要人物甚至不是道士,道教教门教派自己并无明确的宗教组织意识,也不是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之外建造一个超越的世界.教理教义不再强调作为一种独立宗教的特殊的思想内质,而是立足于整体的社会文化思潮,在与其他思想的融合与渗透中建立自己的教理教义,也不似前代道教那样有意彰显宗教的神秘性和无限性,而是从常情常理出发,建立符合现实世界认识方式和思维逻辑的理论.宋元道教的社会化存在形态体现着道教的理身理国、陶铸民彝、推行教化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34.
以印度两大史诗为题材的印尼哇扬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印度两大史诗为题材的哇扬戏是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民间戏剧,也是该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样性、神秘性和历史性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印度尼西亚传统文化的特色。其来源尤其是与印度影戏的关系,值得从事印度学研究的学者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35.
禅与审美心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禅与审美心境在三个方面的相通点,即主观内向性、模糊神秘性、自然突发性。  相似文献   
36.
鱼鸟图是性器的象征,也是生殖崇拜的记号。鱼多子,为阴虫,鱼口常开,为女阴的象征:鸟头颈相对长,为阳物。鱼鸟嬉戏图是生殖意义最直观的表白。鱼鸟同体图,象征性地演示了男女性器交合的情状,更渲染了其文化功能的神秘性。鱼鸟图除表现生殖崇拜外,还具有阴阳转合、化生复苏的含义。  相似文献   
37.
康德的审美观念包含了一种论证的神秘性,无限观念是这一论证的主要线索。从经验的有限性到知识的有限性并转向合目的性,康德借助先验想象力达成从知识向无限目的的飞跃,这一飞跃的先验机制成为对无限性探讨的保障,而这一机制及其论述路线直接导致了审美神秘性的产生。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概念分析方法入手,可以有效地防范这种审美神秘性的产生,将问题从宏大叙事放到语言游戏中进行分析,指出先验机制的舛误,破除先验审美对象的纯意向性存在,反对审美的内在意指,对先验的审美论证保持必要的警惕。这样可以达到消解形而上美学论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8.
阐释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经的阐释最能体现中国阐释学最重要的特征:神秘性、实用工具性及矛盾性。这种神秘性、实用工具性与矛盾性正体现在《文心雕龙》所提及到的谶纬对经的阐释现象上。正是基于谶纬这种阐释特征导致经在接受史上的异质化,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特置《正纬》篇以矫其陋漏。但是,由于刘勰思想的内在局限性致使他未能真正地批其纰谬。对此,从谶讳对经的阐释所运用的哲学依据、形态类型、阐释的社会效果史诸方面来考究,便可揭示出刘勰《正纬》篇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39.
中华民族经历巫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历史阶段长于西方,文化的神秘性更具普适、丰赡的特征,再与意象思维的诗情画意相融通,独具别情异调和天然神韵.中国小说叙事的神秘性表现于故事、结构、气韵三个层面,呈现为时空、梦境、法力、星相谶语、万物通变、感应果报、神秘数字、避讳避祸等八种形态.它来自于人的有限感知力的无限比拟、联想、推延;来自于对天地、神兽的崇拜和巫觋、术士、僧、道以及普遍人的个体神秘性体验;来自于诸种体验的结果:巫文化,万物有灵、天人合一观念,仙道、僧佛文化等;来自于神秘体验所沉淀成的民族无意识和思维定式.叙事的神秘性产生于叙事意图实践的需求,出现于主要人物意图行为的紧要处和叙述者急需的关键时刻,成为关键叙事与核心叙事.神秘性叙事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总呈现出结构性和审美性功能.  相似文献   
40.
述作四论     
述而不作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著述思想 ,它不仅仅负载着严谨务实的学术精神 ,背后还潜藏着凡人难以达到的“三性”,即圣化原创性、心智神秘性和天下为公精神。正由于此 ,古人一般都对“作”有一种敬畏心态 ,而宁愿以“迷”,即沿袭、因循的文化姿态和谦卑态度去进行著述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