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5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35篇
理论方法论   44篇
综合类   600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211.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组成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雅俗的观念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繁荣而进行着转变。雅俗观通过具体艺术元素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设计创作之中。正确地看待雅与俗在设计创作中的体现,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雅”文化与“俗”文化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追求“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212.
吕亚虎 《江汉论坛》2020,(9):98-104
战国以来,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各种择吉文化蓬勃兴起。这种社会风习不仅对基层民众日常信仰习俗影响深远,也对统一前后的秦人上层意识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在秦律中对一些社会民生俗信以法律明文予以禁止。如出土秦律允杀有怪物其身及不全之新生儿、禁吏民以"秦"为名、禁壬癸日哭临及葬以报日等。从本质上讲,这种以律令形式规范社会民众俗信的行为,虽蕴含着大一统王朝维护其政权合法性及政治威权之尊严的考量,但也不无受当时社会民众择吉文化信仰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3.
214.
215.
妈祖文化,源于福建莆田,始于宋代,至今已千年有余。妈祖作为沿海民众崇奉的守护神,随闽越移民进入台湾,已成为海峡两岸海洋文化信仰的集大成者,是全球华人华侨海洋文化信仰的核心。宋元时期,福建移民在海南沿海一带定居,妈祖随着福建移民漂洋过海,逐渐扎根海南,至今已七百余年。妈祖文化在推进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台湾和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两个岛屿省份,地理位置特殊,海洋属性强烈,都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移民,妈祖均随闽越移民深入本岛。海南、台湾妈祖信俗在信俗起源、祭典仪式、崇拜心理、社会基础、佛道兼容并蓄、妈祖信俗的内容及功能由单一向复合演变、妈祖海内外传播路径、社会教化、社会公益慈善等方面均存在一致性,但台湾妈祖信俗规模更庞大,举办主体主要为民间信众团体,宫庙经费来源更加多元,经费管理更加专业,社会公益成效更加显著。深入研究海南、台湾妈祖信俗文化特征,对促进区域海洋民俗文化交流、增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战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16.
217.
近十多年来,乡村社会变化巨大,传统熟人社会蜕变明显。选取巢湖流域的蒋村,通过对其农田水利纠纷演变的分析来解读当前乡村社会秩序变迁。研究发现,传统时期村落水资源紧张,农户利用身份排斥、家族联合、以理服人等策略争水,水利纠纷频发,但是乡土熟人社会和礼治秩序能够及时惩罚违规者,匡正和恢复水利秩序。进入新世纪,农民的流动性、理性化,导致水利纠纷减少,但也伴随着乡村水利治理的失序,原因在于人口持续外流,人-地联结弱化,导致乡土熟人社会退化为离土熟人社会。解决农村水利秩序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增强政府治理责任,更应该紧扣离土熟人社会的背景,从农村人口流动、土地制度、社会建设等方面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218.
《民法典》规定的"公序良俗"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一切民事活动的根本底线,是国家法立法和司法的重要原则。把民间法引入刑事司法审判活动,是推进实施《民法典》的现实需要。在《民法典》与民间法解决刑事纠纷的调适原则方面,凸显了核心价值观调适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指导原则,民间法在刑事司法适用中的价值原则,《民法典》在刑事纠纷解决中的调适原则,坚持刑事审判中信息公开公正的原则。在《民法典》与民间法解决刑事纠纷的调适功能方面,彰显了《民法典》与民间刑事习惯法具有适用的契合性,强调把民间法引入刑事审判实践是一种有效机制,注重在司法裁判中坚持"德主刑辅"的法治理念,倡导民族地区立法和基层法院主动适用民间法。在解决刑事纠纷的现实路径方面,强调发挥公序良俗对刑事司法的调节补充作用,重构大数据背景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司法体制,重视法典化背景下司法实践对利益衡量的适用,主张探寻建立刑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19.
"因俗而治"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因俗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因俗而治"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因俗而治"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因俗",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因俗"。"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因俗而治"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220.
杨通纲 《中文信息》2013,(9):195-197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表征。在民主和法治日益推进和完善的今天,司法公正已成为衡量政治文明进程的一把至关重要的标尺。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和人文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原来的一些司法制度与司法公正的精神的悖离和冲突明显暴露,甚至尖锐,制度设置上的漏洞、不合理性、显失公正性使得司法腐败衍生,当事人权益不能有效保护和救济的事件频繁发生,要实现法治社会目标的转型,司法体制改革事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