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4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35篇
理论方法论   44篇
综合类   598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6 毫秒
861.
公序良俗的经济法分析--民法与经济法的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法公序良俗所主张的“国家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与经济法追求的“社会整体利益”具有立场的一致性。社会公共利益与公序良俗正是经济法与民法之契合点,这也是本文更深层透视民法与经济法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62.
"回煞"考论     
“回煞”是中国一种传统葬俗信仰。它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成熟于汉末魏晋之际,兴盛于隋唐及其后。它主要是利用人们冀福忌祸、好生恶死的天性,满足了人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愿望,使人获得了一种心理安慰。方士术士又自神其道,以此谋生取利。因此,在隋唐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避煞之俗盛行不衰。佞信者有之,持怀疑批评态度的也代不乏人。批评者从人情天理的角度,力驳回煞术的矛盾与荒谬,对改良社会、移风易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3.
公孙龙的《坚白论》提出,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是正确认识的源头,并须经过“神见”这个认识阶段方可能变成人的正确认识。这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雏形理论。但文章同时也指出,“神见”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人的认识无法穷尽外部世界,事物总会有尚未被人认识的属性。事物已被人认识的属性和尚未被人认识的属性使人对客体的认识不完整。因此,就人的主体认识而言,物己被人认识的属性和其未被人认识的属性在人的认识领域中就彼此分离开了。但是,人认识领域里的“彼此分离开了”并不是说客体中的不同客观属性彼此分离开了,更不是说人靠其主观意志就能把客体中的不同客观属性彼此分离开来。  相似文献   
864.
唐传奇《离魂记》是关于王宙与倩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在元代被杂剧作家郑光祖改编成喜剧《倩女离魂》。两部作品除男女主人公的姓名以及一些具体情节上有所变化之外,大体结构没有变化,都是同一系统的爱情故事。可是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两部作品时就会发现,两个作家在两  相似文献   
865.
语言测试术语及其运用--有关语言测试术语的几点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考试结果通常用分数来表示,因此考试的分数必须具有可解释性.而分数解释又涉及记分体制,为了使分数带有大量的信息,考试成绩在最终报道前,总要经过加权处理,等值处理,正态转换等一系列转换分析过程.作者对随之产生的有关英语测试的专业术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其使用过程和作用作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866.
新时期以来,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曾崛起过一股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的潮流.这是一种摆脱习惯思维,寻求新的研究境界的努力.不过,方法论或曰新视野的探索是艰难的,要想真正独立地发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极为不易.因此,虽潮流之下趋之者从,但有真知卓见者并不多.这其实是正常的,任何领域的探索,也都是沙里淘金的.  相似文献   
867.
刘璐 《南都学坛》2003,23(3):118-119
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杰出的专业词人 ,他的词在雅俗结合的风格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而这一点 ,后人褒贬不一。多数论者只盯住柳词之俗 ,对其持鄙视、否定的态度。吴曾说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曲 ,浮艳虚华之文”[1] (P480 ) ;黄升称柳词“长于纤艳至此 ,然多近俚俗 ,故市井之人悦之”[2 ] ;王灼说他“浅近卑俗”“声态可憎”[3 ] 。因此 ,对柳永的俗词作一个重新理解是十分必要的。一柳永的俗词在内容上有独到之处。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俗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在雅词中 ,诗人总将抒情女主人公写成抽象的、象征性的形象。她们多为一些深闺贵族…  相似文献   
868.
姜夔词清空峭拔 ,幽邃秀美 ,音律和谐精密。于南宋词坛别开家门 ,影响深远。本词采用今昔交织、对比反衬及虚笔勾勒等手法 ,善于化实为虚 ,寄托深沉的家国之恨。艺术上别具特色 ,是姜夔感怀国事、痛伤时事的现实主义名篇 ,也是他词论的杰出实践。为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  相似文献   
869.
俗人俗调     
  相似文献   
870.
《人不炼,不成器》一文从人的修身角度着眼,逐步深入拓展。作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分层设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证叙述,因而整篇文章不落俗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