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8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470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1086篇
人才学   145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996篇
理论方法论   194篇
综合类   2574篇
社会学   314篇
统计学   6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433篇
  2011年   401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415篇
  2008年   458篇
  2007年   353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234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61.
王铭铭 《社会》2019,39(3):1-56
本文以康有为完成于1904年底的《意大利游记》为说明性个案,试图呈现其欧亚文明论的基本面貌。文章将文本与这位“先时之人物”所处的时代相联系,勾勒出康氏的旅欧行程、意大利考察和文明叙述的轮廓,梳理了康氏在其“异域志”中表达的有关升平一统(帝国)、中西文明之异、文明关联互动等看法。文章指出,《意大利游记》是古代华文异域志的近代遗响,而康有为借之表达的看法,实构成一种“文明-现代性”主张。本文为作者所写有关法国社会学年鉴派文明与文明研究构想之论文的续篇。文章指出,康有为对文明的界定与其同龄人涂尔干的看法有诸多相通之处,但也有不同点:康氏与涂氏都将现实发生的文明界定为“超社会现象”,视其为国族与世界之间的中间范畴,但相比于从结构观点看文明的涂尔干,康氏在考察文明的存在方式时更关注其历史的治乱轮替动态,也更为重视其政体实现形式。文章最后,作者思考了20世纪康氏欧亚文明论的遭际,指出相比“国族营造”之社会科学,康有为融通“我他”文明的叙述依旧有其启迪。  相似文献   
862.
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响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诸多原因中,封建社会的先天缺陷是其内在的根本原因,其种种弊端至末世愈演愈烈,最终阻断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历程  相似文献   
863.
文化人类学与神话-原型批评给萧兵重要的思维启示。萧兵创造性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理论的精髓,把它的方法内化为一种学术思考境界,铸造了一种源于中西学术文化理论滋养又扬弃二者弊端和局限的崭新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864.
鲁迅在早期的论著中,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科学技术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观。鲁迅早期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观点,至今仍然可以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865.
人类学的中国化不是一人一夕可以完成的,开放的学术合作是中国人类学知识共同体得以前行的现实路径。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以徐杰舜教授为学术合作考察核心,分析其学术合作形式的类型、合作社会网络的空间和话语特征,探析出学术合作是人类学中国化进程中的团队形成、话语交流、知识发现以及学科推动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866.
孙慕天教授是俄苏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他初涉这一研究领域,至今整整40载.在国内,他首创"苏联自然科学哲学"这一研究方向,创建了第一个研究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的学术共同体;他率先阐发了20世纪60年代中叶以来,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研究重心由本体论向认识论和科学逻辑转移这一重大变化;他首倡开展比较哲学特别是比较科学哲学研究,并以科学动力学为例,对西方和俄苏科学哲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孙慕天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创新精神值得自然辩证法业界学习.  相似文献   
867.
文学人类学于20世纪初乘西学东渐之风登陆中国,至今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复兴。中国百余年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那就是致力于文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即用西方的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中的具体问题,并构建出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研究理路。   相似文献   
868.
从史料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捷克科学技术对华转移的内容与特征。以上海闸北水电公司、沈阳中捷友谊厂及对拔佳公司的皮革技术引进为观照对象,结合赴捷中国留学生如何作为捷克科学技术的对华转移的主体进行综合研究,认为20世纪捷克科学技术的对华转移主要建立在捷克的强势领域之上,并且不带政治附加条件等。并进一步认为,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捷克科学技术对华转移将会走向双向与多元。  相似文献   
869.
现代建构论与"族群—象征"论是西方两种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二者在主观认同与客观历史、现代性与地方能动性之间形成了张力。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历史传统场景下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撒拉族族源传说口述文本,动态地呈现撒拉族在挤压、推拉的民族关系格局中不断形塑自身的过程,揭示策略性的文化建构如何延续民族社会,并进一步说明文化机制对民族生存的独特柔性作用。  相似文献   
870.
现有文献关注到了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施耐德在欧美人类学界的影响,但并未系统梳理以施耐德为代表的亲属研究在问题意识上的几次关键转变。本文以施氏的亲属研究、理论与批判为主线,揭示出其在问题意识上经历了从“社会”到“文化”再到“地方生物学”的转变。本文也将结合当下人类学前沿理论,简评施耐德如何在几十年前就将亲属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推动到了本体论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