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14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17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休漠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 ,其美学思想散见于哲学论著和随笔短论中 ,需要我们细心剥离。在《人性论》中 ,“同情”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 ,休漠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同情与效用、同情与想象、同情与移情的相互关系的论述中。联想理论是休漠考察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运用到艺术创作与欣赏中 ,也富有特色。联系哲学谈美学以及注意休漠美学方法论之不足是本文意欲所在。  相似文献   
32.
试论道德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道德行为发端于对道德情境的认知,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并权衡利弊得失,作出道德抉择,产生道德行为意向并付之于实践,内部道德动机转化为外部的道德行为.个体的道德敏感性、价值取向、认知能力、移情能力、意志水平、角色意识、实践经验等因素影响其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33.
家庭亲情育德是未成年德性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家庭亲情教育客观上存在不少误区。要走出误区,就应根据未成年人成长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遵循移情规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并采用适当的育德方法,构建科学的家庭亲情育德模式,使家庭亲情转化为亲他人之情,扩展为民族之情,从而把家庭育德资源转化为社会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34.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抑制作用的因素。高校德育普遍重视道德认知教育,忽视道德情感教育,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移情。借鉴移情的功能理论,高校德育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移情能力,一方面加强体验式道德教育,激发道德动机,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观点采择能力,活化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35.
"发愤抒情"是屈原表达其创作旨趣时提出的诗学观念。杨宪益、戴乃迭以情译诗,努力传达《楚辞》的情感力量、道德境界、文化意蕴,体现屈原的"哀与悲""恐与惜""思与怀"之情感。他们以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为翻译目的,以源语为中心力求保存原作的要义,同时也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采用直译、意译、释译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使译文产生与原文相似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6.
作为现代主义美学最初的理论 ,移情论体现出人们“自下而上”通过实验心理学探明审美心理的一种企图。浮龙·李以康德美学为起点 ,试图证明美不可能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事物本性 ,美只是人观察和解释事物时采取的一种主观方式。移情的发生归根结底在于不包含任何客体信息、不存在个体思想感情的普遍化概念 ;正是这种普遍化使得主体的活动被转移到客体继而成为客体的性质 ,即主客合一。移情是知觉在把握客体形状时一种不受干扰、平衡、稳定和持续的过程。进入人的意识并且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的是移情活动中生命力所发生的变化。浮龙·李通过生命力的变化以及人对这个变化的意识解释美感 ,因此 ,美感在浮龙·李的移情说中洋溢着对生命力的兴趣和肯定。但是 ,由于无功利前提 ,这个兴趣最后只能落在对人自身肌肉运动的意识上。人们批评移情论把移情的原始动力最终归结为器官的生理活动是损害了美的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37.
尽管金圣叹的“三境”说、“动心”说与西方“接受理论”、“移情”说名称有异 ,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所侧重的方面也有不同 ,但它们之间确有许多一致之处 ,显示了中西文论家具有共同的文旨诗心。这为中西诗学的互照互释提供了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38.
刘东莉 《理论界》2005,(1):111-112
关于侵犯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尤其是国外学者进行了众多的实验,从侵犯行为的产生、影响因素到侵犯行为的控制,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将这些研究予以综合,提出控制侵犯行为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39.
体验是艺术价值性的评判和领悟,而艺术是体验所转化的一种新的存在状态,其同构关系表现为艺术的心灵性就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审美再现,其情感性可以导致艺术的深层意蕴的发现,在"身与物化"中达到移情的境界,进而在反刍中表现出浓浓的诗意。  相似文献   
40.
贺根民 《天府新论》2013,(5):145-149,158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感悟自然生命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价值,以致从礼教人伦和天人之际两个维度来谋求身心的谐调。移情观照下的自然山水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人类社会的印迹,它们逐步由欣赏的对象演变为构建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并堂而皇之地跨入了传统文化的殿堂。一旦自然山水被人为添加修、齐、治、平等价值因子,自然山水就逐渐剥离事物的原初本性,而染上了善恶判断的道德色彩,嬗变成千古文人抒写心志的一个重要凭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