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西方司法公正原则,我们发现,在初期,追求的是实体公正,但这通常是做不到的或者很难做到的。程序公正的观念产生于英国,后来在美国又得到很大的发展。现代的司法公正观念又受司法效率和司法成本的影响,从理想的公正观回到了现实的公正观。  相似文献   
102.
白彦 《学术交流》2007,(9):64-67
刑事审判救济程序是旨在发现和纠正判决、裁定错误而设置的一审后审判,其会引导刑事案件重新走回法庭,由控辩审三方参与进行审理。在该程序中,适格的被告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外刑诉法所回避。司法实践中,两大法系国家一般将原审中的原被告在救济审中发生程序角色换位,我国则是将一审中的控方和被告人视作救济审中的原被告双方,而救济程序中真正的被告人则一直隐藏于幕后,从而使刑事审判救济程序因诉讼主体的错位导致诉讼行为的移位。从诉讼程序的客观规律出发加以分析,刑事审判救济程序中的被告人应是原审法院,而且法院作为程序性刑事被告人是完全正当的,随着刑事诉讼的发展,原审法院程序性被告的归位应该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3.
邓正来提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一设问,企图通过批判西方现代化范式为中国法学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种新方向。季卫东则站在捍卫和发展现代化范式的立场,认为“新程序主义法学范式”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本文认为邓正来之所以能够提出其设问,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价值虚无主义的现代性危机已经成为全球现象,而基于程序性建构理性的新程序主义法学范式正是这一现象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并不能构成对它的克服。因此,一种超越新程序主义范式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诉求始终是被要求着的,它也要求我们在一种更广阔的思想版图中思考中国法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104.
民事诉讼程序的规范化使得民事程序性争议成为实体性争议之外需要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根据我国当事人现有的诉讼程序价值观、法院所实施的程序运行节奏及程序性争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民事诉讼程序争议可划分为重大型和瑕疵型、可消除影响型和不可消除影响型。本着维护程序的连贯性、诉讼成本和程序价值的平衡性原则,对不同类型的民事诉讼程序争议应分别在一审进行中和一审结束后加以解决。对程序法事实的查明不同于对实体法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应使用“当事人顺向疏明 + 法院逆向严格证明”的独特认定模式。  相似文献   
105.
“区块链+基层监督”体系的构建与运作,体现了基层监督中“程序性权力”,程序性权力是脱离于人而运作的监督机制,具备智能合约、去中心化以及数据存证等多种内在优势,进而推动基层监督的路径创新:一是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协同监督;二是村干部权力腐败的自动预警与研判;三是预防村干部腐败的高压场域。根据上述基层监督路径的不同特点,村干部权力的监督方式呈现出新的形态,即常态化监督、目标式监督与跟进式监督。同时,程序性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某些风险,可以采取建立备案机制、完善技术监管体制、建立数据反馈与处理机制等办法进行规避,由此确保基层监督中程序性权力的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106.
王永杰 《南都学坛》2010,30(4):90-95
由于我国现有法规存在瑕疵和漏洞,使司法机关整体作为回避主体被忽视,故应当完整、准确、具体地完善司法机关的回避制度,使司法机关的整体回避规定相对完整、独立地表现出来。由于律师并非当事人本人,无从判断事实真相,其教授辩护技巧与教唆作伪证难以区别,故全面、客观、公正地理解律师职业豁免权,也是《律师法》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之一。《刑事诉讼法》原则上要求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其司法解释依此进行,但真正执行起来却是自相矛盾的,使得法庭难以依法裁判。而依据关键证人理论精神,李庄案证人理应出庭作证。此外,《刑事诉讼法》并未限制同案被告人出庭对质,实际上变相承认他们可以互为证人。  相似文献   
107.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 ,很多跨语言学习者花了很多时间去记生词 ,但能记住的不多 ;即使记住了 ,运用时也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何改变学习者的这种习得状况 ,使他们更好地掌握 (不仅是认识理解 ,更重要的是灵活得体运用 )尽可能多的词汇 ,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从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类型的划分中得到启示 ,探讨在此理论指导下应该采取的词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8.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法定证据形式之一,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作证制度的缺失和证人作证的混乱性,致使证人证言证明效力和采信率低下。现行法律对于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定位强制性而程序非强制性这种不合理的模式,使证人证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证据形式无法发挥其应然效用。本文界定于对出庭证人证言运作过程中的一些程序性制度的论述和构建,通过建立证人宣誓制度、证人作证回避制度、证人费用保障制度、伪证制裁制度,达到出庭证人作证的规范运作,提升证言的采信率,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证据资源,从而提高诉讼效率和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09.
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既要靠道德力量的自律,也要靠制度规范的他律,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推进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需要对大学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还需要加强诚信制度建设,构建诚信制度体系.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由一系列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大学生实际相吻合、与诚信道德建设内在要求相一致的具体制度所构成,包括政治诚信制度、学习诚信制度、经济生活诚信制度、人际交往诚信制度、就业创业诚信制度等实体性的制度内容,也包括诚信评价制度、诚信信息采集记载制度、失信处罚与教育制度、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等程序性的制度内容.  相似文献   
110.
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自然人环境权又是环境权体系中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环境权,对个体环境权的保护,是实现整体环境权的基础。自然人环境权包括实体性自然人环境权与程序性自然人环境权。实体性自然人环境权是一个由多种子权利构成的权利体系,它包括环境人格权、环境需求权、环境安全权、环境经济权和环境精神权,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法律上确认、保障实体性自然人环境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