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7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77篇
劳动科学   64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968篇
理论方法论   132篇
综合类   1874篇
社会学   72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1.
刘万华 《学术探索》2014,(9):109-114
清代是中国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论争,都呈现出繁荣局面。作为清初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宋荦不仅诗歌创作颇丰,诗学思想亦颇具特色。在不同的时期,对诗歌发生论、诗学宗法论及诗歌发展观等诗学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体现出清初作为清代诗学复兴过渡期的时代特点,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2.
文化诗学刍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林继中 《文史哲》2001,(3):57-59
整体性研究是文化诗学生命之所在 ,即以宏阔的文化视野对文学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采用跨学科的方法 ,从多学科的视角观照文学。双向建构是文化诗学的基本方法 ,其要点是 :一曰“内外” ,即阐释文学文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 ;二曰“中西” ,即关注不同文化间的沟通 ,寻找中西文化间的契合点与生长点 ;三曰“古今” ,即文史互动 ,今古互动 ,使文学文本具有历史的与当代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3.
文革后中国迎来一场文学复兴运动,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以"朦胧诗"为代表的艺术风格,诞生很多"朦胧诗"和"朦胧"诗人,以北岛、舒婷等为代表。作为诗人、编辑和元文本作者的韩东一直是先锋诗歌的重要声音。曾有很多批评家将其诗歌与"朦胧诗"、"后朦胧诗"等相提并论。然而,韩诗却是以抵制和否弃"朦胧诗"而著称,并提倡"真实地写作"。选取了韩东《山民》等诗作分析其诗学观,认为韩东式怀疑带有一种存在主义意味,相信真实性和个体经验,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相似文献   
94.
李桂全 《东方论坛》2022,(5):148-156
抵抗诗学是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理论价值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费斯克认为,大众在大众文化文本的消费过程中通过与日常生活相关点的结合,创造出新的意义和快感,新产生的意义与快感使大众在微观层面和符号层面能够形成对宰制性力量的疏离、抵抗、冒犯等诸种能动性。事实上,这种理论假设是值得怀疑的。梳理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抵抗诗学的具体层面,清理费斯克论证路径中意识形态批判与普遍价值发生的断裂,审视快感抵抗和符号意义抵抗的有效性,是揭示抵抗诗学作为价值论设失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5.
正学界在研究民国时期的中西诗学交流问题时,大多会进行个案研究,也就是选择民国时期在中西诗学交流史上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团体、中外学者和作家、诗人的文学活动来进行爬梳和探讨。这也势必形成一种片面的印象,即民国时期的中西诗学交流似乎大多数都是属于民间行为,是由民间的各种文学团体、文学协会或文学个体自发自觉地组织进行的活动,从而使研究者在考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  相似文献   
96.
复义是文学文本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文本。其于复义,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文章撷取了中国古代诗学领域三种较为特殊的复义现象,分析其形态各异的张力构成,探讨复义的美学效果与张力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7.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诗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把文化诗学引入华文文学批评,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属性建构意义及其美学呈现形式,应是我们拓展华文文学批评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8.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相似文献   
99.
刘勰的言意观是<文心雕龙>诗学体系中的核心论题,但是龙学界对这一问题却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哲学和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等同于诗学中言意关系.刘勰言意观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他对这一论题进行了诗学转换,强调了文学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对作家的创作和诗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0.
概念整合理论起源于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复合语言单位意义整合生成的一种认知学说,目前已成为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研究之中。在中国经典诗词中,涉及主题思想现实化的整合模式有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和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的特点是四个心理空间的组织框架是相同的,其中两个输入空间的所有元素彼此之间都呈现出映射关系,诗词的主题思想在两个输入空间的对比整合中产生。在单域型网络整合中,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是不同的,而且只有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为该空间提供组织框架,继而被作为解读诗词主题思想的基础。同单域型网络整合一样,双域型网络整合的两个输入空间在组织框架上也非常不同,但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均有一部分结构或特征被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组合等认知运作机制而产生诗词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