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7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77篇
劳动科学   64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968篇
理论方法论   132篇
综合类   1874篇
社会学   72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现存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文化馆内的“虎符石匮”是一件历史久远、十分珍贵的档案实物 ,目前国内发现就此一件。它的史料价值在于确凿无误地佐证了西汉末西海郡的地理位置、设置经过及王莽秉政的某些重大历史事件。虎符石匮长 1 .3米、宽 1 .1 7米、高 1 .1米 ,正面从右至左凿刻有“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 2 2个篆文字。字分三行 ,每字约 1 0公分见方 ,浑厚苍劲 ,清晰可辨 ;石虎昂首卧伏、古朴凝重 ,充分体现了西汉雕刻艺术的风格 ,虽经近二千年的风雨沧桑 ,但仍虎虎有生气 ,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对于 2 2个字…  相似文献   
992.
朱自清在三四十年代的解诗理论与实践,具有诗学批评的现代意义。尤其是他借鉴英美新批评理论,充分肯定诗多义现象,提出了解诗的“切合”和“亲切”原则,主张在协调创作者、文本和接受者之间的公共关系时,努力做到尊重诗人和超越诗人的统一,文本分析和背景分析的统一,实现了诗学观念和批评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93.
不同民族诗学体系的基本特性与本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由于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文化逻辑,所以中国与西方发展出各自不同的诗学体系与范畴。并且对于中国与西方诗学体系的构建方式与中心范畴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94.
厄尔·迈纳率先开展了比较诗学的研究 ,他的《比较诗学》是世界“比较诗学”研究的第一个成果。他从文类展开比较 ,进而提出“原创性诗学” ,以此来观照世界各大文明形态的诗学 ,找出各自的洞见及盲点 ,从而揭示出了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但他又努力驱除由此引发的相对主义 ,力求建构具有世界性的诗学话语  相似文献   
995.
"乌台诗案"改变了苏轼的政治命运,也改变了其词创作的价值取向,使词在文化品格和文化层次上发生改变,得以与传统的立志之诗并驾齐驱.实现了黄州词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6.
孔子诗学观是个复杂的话题, 传统研究习惯于从兴、观、群、怨四个方面来理解。实际上孔子论诗不止这四个概念,“不学诗,无以言”的“言”值得关注,它不仅在《论语》中多次出现, 而且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97.
在西方2 0世纪诗学的诸多变革中,文学语言观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语言表达的局限由来已久,但2 0世纪语言与人的存在愈加密切,语言在诗学中的地位凸显出来,语言观的变革引起了现代诗学观念的根本变化。其中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完成了语言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它们一方面承认语言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表现出对语言表现力的怀疑。它们摆脱了语言崇拜的观念,并在理论中发掘语言表达的可能性。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则宣告了传统语言观的彻底终结。人不能表达自己和世界,作品成了开放的世界。现代文学的语言实践为诗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背景和动力,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人类将会在语言的永久“困惑”中继续提高其表现力。   相似文献   
998.
将天地一气视为世间万物之生命本原,这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根本“视界”。作品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生命之象——天地万物生命本原意蕴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呈现形态。因此,以象或气象概念作为对作品存在或呈现形态的一种审美价值认定,是构成中国传统诗学作品论的一块重要基石,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对文学作品的独特审美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整体性、生动性、新颖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9.
明代格调派的演变历程及其对意图说的否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格调派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初期推尊盛唐的高华,中期追步汉魏的高古,晚期融会诸说,作适当修正。以本色为依据的格调说属于审美诗学,其核心之一是反对“诗以意为上”。谢榛、王世贞等人认为艺术比意图更为重要;他们强调对瞬间感觉的捕捉,注重对事物的“直接处理”,旨在避免“涉于理路”。  相似文献   
1000.
金圣叹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大家,除了对小说、戏曲评点外,他还批解过唐诗.金圣叹对唐诗的批评展现出独特的理论视野:开创分解批评理论;继承发展前代的"情景交融"说;重视虚字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