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21.
鲁迅思想中立人与自立、救人与自救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他一方面带着启蒙大众的热烈愿望,希望唤醒沉睡的国民,另一方面强烈关注着知识分子自身的命运,在觉醒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启蒙事业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特别注重自我改造.如果说立人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初步觉醒,那么自立则是彻底的清醒.从立人到自立的认识发展的过程,表明了鲁迅救国思想的深化,也体现出他希望通过知识分子的自新自立,为民族复兴找到一个切实的基点,从而实现救国救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2.
论鲁迅早年的立人理想与精神向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批评性实践,是以其早年所确立的立人理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唯其在对古今中外的人类生存现象的考查中有深刻的发现,他才会把个性与精神作为人的建设或曰国民性改造的核心指标,作为自己立人理想的重中之重。这一立人理想,毋宁说正是鲁迅宗教文化人格的一种典型的概括与写照;而其对“精神界之战士”的热切吁求与亲力躬行,则又使他承受了一生的精神苦痛与心灵煎熬。所幸的是其业绩极大地感召了后人。  相似文献   
123.
2008年,对于鲁迅研究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00年前,即1908年,鲁迅发表了《文化偏至论》,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核心思想。90年前,即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说出一个大发现:从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史册上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慨叹难见真的人!这一呼声成为旧中国铁屋子的第一声呐喊。  相似文献   
124.
“辛亥”后中华民国的诸多闹剧和“一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带来的强烈震动和刺激,新文化运动主将对个性解放的提倡和欧洲生命哲学的世界性蔓延所形成的特定精神背景,成了梁启超文化树人思想进一步深化的现实催化剂。不同于早期从政治工具性意义上新“民”,后期梁启超更加自觉地从终极眷注的意义上来关注“人”。他紧扣生命、情感、趣味来思考人生,其立人话语也就向审美之境生发,成为关于生命诗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5.
论《周易》的"立人之道"及"崇德广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博大精深,寓意深远.为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道理.<周易>告诫人们:"立人之道",必须具备"诚"和"仁",如果一个人不讲"诚"、失掉"仁",既得一时之利,也会最终失去民心,断送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并且,"崇德"和"广业"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只有"崇德",才能"广业".  相似文献   
126.
汪曾祺品人散文是散文史上值得关注的存在.其文学世界里的主人公群体主要是由"热爱"与"天真"两类文化性格组成,从中充分传达出作者一种"印象"和"直觉"的品人观.这是汪氏"援道入儒、外道内儒"的立人理想的体现,和传统"儒道互补"的内涵不同,从中隐含了其对诉诸西方资源改造国民的反思与拒绝,并包涵了其寻根思想之精义,具有一定文学思想史的考察价值.  相似文献   
127.
立人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解决学生语文学习中"评什么"、"评哪些"、"怎样评"、"如何在评价中立人"的问题。是关乎语文新课程实施成败的重要因素。是师生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导向灯,起着语文教学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与语文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持续过程,是教与学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相似文献   
128.
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异化相区别,中国皇权官僚专制社会的异化是伦理异化,具有神圣化与物化的双重属性,这使启蒙在中国具有异乎寻常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的启蒙者既要致力于神圣化之祛魅,又要致力于物化之祛魅。通过祛魅而实现立人的使命,即不仅需要一般地肯定人的自然权利,而且更需要关注士阶层的人们能否摆脱物化束缚而真正成为代表社会良知的豪杰之士。鉴于社会制度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支配作用,启蒙的使命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制度变革,因而产生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祛魅、立人、改制的依次推演,体现着中国早期启蒙思潮演进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  相似文献   
129.
王福湘 《学术研究》2007,(12):141-147
纵观鲁迅一生,成为后人应该继承的不是"反自由主义的精神",而是自由主义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鲁迅从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穆勒接受了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中关于个人自由的基本原理,其主要中介是严复翻译的On Liberty——《群己权界论》。穆勒对鲁迅的最大影响,是其强调个性自由的学说,和从严复发端的改造国民性的理论,欧洲世纪末出现的所谓"新神思宗"哲学,在青年鲁迅的头脑里杂糅并存,融合成为"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思想。鲁迅所接受的穆勒思想资源包含几个方面:个人自主之权、"特操"和"特立独行"、"多数专制"之害、先己后群关系、不做精神奴隶。  相似文献   
130.
半个多世纪以来 ,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 ,在人本文化层面 ,他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 ,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 ;在审美文化层面 ,他贡献了以“两个一致”、“比较像活人”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 ,高觉新等世界级的悲剧典型和以悲哀与燃烧的激情为特征的忧郁美 ;在伦理文化层面 ,他既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 ,又不断地自剖与忏悔 ,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