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47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笔墨是中国画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特征 ,它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和精神载体其重大作用是绝对不可否认的。但是 ,笔墨是也只能是中国画创作的手段、载体 ,不是目的 ,从终极意义上讲 ,它还是为意境、形神服务的。在石涛看来 ,要使笔墨之下有丰富多彩的内容 ,并真正做到有笔有墨 ,而不滑入笔墨的形式主义 ,只有操“蒙养生活”之权 ,且笔墨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石涛对中国画笔墨作出了新的美学规定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  相似文献   
262.
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而言,笔墨技巧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才能积累起来的经验,要对笔墨有所认识和理解,要掌握传统精神与技巧,必须通过经典古画的临摹才能获得。换而言之,临摹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笔墨的训练过程,还是学者积淀心性、领悟国画特有的笔墨意境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263.
写意理念即写意精神,在中国绘画创作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尤其在人物画创作方面,宋代的梁楷、晚清的任伯年、现代的徐悲鸿、蒋兆和等都在写意人物画方面开创了新局面并影响至今。在当今,传统写意精神在现代水墨人物画中的融入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传统写意理念在现代水墨人物画中的创新,需要遵循艺术规律,融汇中西,才能开创写意绘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64.
绘画笔墨有着与书法笔墨不相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书法先期成熟之时,线条、轮廓方面的用笔造型对绘画有巨大影响;但随着唐代以来绘画水墨的发展,绘画墨法长足进步,进而与笔法相互整合,产生了有笔有墨的笔墨观念,并随着明清写意笔墨的发达,反过来兑入了书法笔墨之中。而写意的发展又使得绘画笔墨不得不远离宋代写实传统,进而与书法笔墨的表现性不谋而合。于是,书画一体才真正地被文人画一脉创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265.
中国悠久的绘画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笔墨技法。它的程序性和符号性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品位和气质。作画者一旦熟练地掌握工具和笔墨技法,他的作品将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266.
有着浑厚传统素养的黄宾虹,竭其一生刻意创新,师法自然,力学深思、守常达变,晚年终于打破传统文人画的金科玉律,创造出"黄家笔墨",使文人山水画向艺术本位回归,给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7.
徐炽 《今日辽宁》2007,(5):40-41
苏烽墨兄耽于翰墨,精于小楷,熟谙八法,绍右军之规,悟通变之理,兼收各家之长,立自家面貌。古之书写小楷者晋右军将军,元赵集贤,明文衡山之流,凡历代名家皆擅其书,今人多以悬挂作品所式示人,故不擅此道,苏烽兄为人笃实,学问严谨,不受功利所动,不为时风所扰。  相似文献   
268.
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和命脉,国画的意境与气韵主要是通过笔墨呈现出来的。写意花鸟画作为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创作者懂得熟练运用笔墨来展现和表达客观物象的精神,使得一转一束间充满丰富的情趣,将创作者的内在思想和精神追求融于画中。本文首先论述了笔墨与中国写意花鸟画之间的特点和关系,然后就写意花鸟画在临摹时、写生中以及创作中笔墨的运用展开分析,并对写意花鸟画笔墨的创新发展进行思考,通过深入分析和感受写意花鸟画中的笔墨情趣和精神,以期能够推动国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69.
唐培勇 《社科纵横》2007,22(6):110-111
本文在分析徐悲鸿的《前进》、《群马》、《群奔》、《奔马》等作品的基础上,对他的水墨大写意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了一次总结。  相似文献   
270.
受西方艺术史研究模式的影响,在中国画史分期结构上有着很重的"再现论"模式,这是将创作主体与自然客体关系作为分期标准的一种选择。事实上,因"统系"观念的存在,唐宋之后山水画史脉络中衍生出的"临鉴"意识和行为,不仅在主观上构成了画史结构和画人序列的层累特征,同时随着风格的传承递进,以笔墨为核心的临鉴谱系也渐趋完整。临鉴意识缘起于唐宋,定型于晚明,终结于民国。将唐宋以后不同时段画家的"临鉴"诉求作为画史分期的一种选择,可能会更好地理解山水画史发展中文人身份与审美趣味内涵之间的必然联系。再现论分期以作品创作的主客映现关系为基础,临鉴意识以画家主体自觉性溯源心理为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