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1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44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儿女英雄传》与《型世言》在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表现在:《儿女英雄传》双音节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高于《型世言》。的作为领格标志词在《儿女英雄传》中极为常见,使用状况几乎与现代汉语之用法无异,而在《型世言》中则未见用例。《儿女英雄传》中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我、我们、咱、咱们等,与其他短语的结合能力明显增强。《型世言》保留了明末南方方言中的常见代词,而《儿女英雄传》反映的则主要是当时北京这一地区的代词系统的特质。  相似文献   
62.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是美国作家温斯顿.葛鲁姆1986年发表的一部讽刺喜剧作品。主人公阿甘智商较低,被看作白痴,但他善良单纯,天赋异禀,先后成为大学美式足球明星、越战英雄、世界级乒乓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63.
目前学界对中文屋论证的反驳大致采用了四种思路:形而上学预设的错误,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衍生结论的不合理性,否定其论证目的。我们从塞尔提出中文屋论证的目的出发,运用逻辑手段,挖掘中文屋论证过程和论证目的间的类比项及关系,然后依据塞尔提出的类比条件,分析这些类比关系的有效性。通过分析揭示,中文屋论证过程与论证目的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进而也就否定了中文屋论证目的达成所必须的三段论,从而导致通过中文屋论证过程是无法推导出塞尔要证明的目的的。这是中文屋论证与生俱来的逻辑缺陷。  相似文献   
64.
试论尤瑟纳尔的历史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瑟纳尔以与众不同的历史小说而成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她的历史小说分历史题材和家族文两类,前者描写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先进分子,后者以家族变迁表现社会变化。她或以第一人称去叙述,或以综合手法塑造人物,或写真人真事,艺术手法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5.
老舍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构造了一系列第一人称叙述人形象.按其主体特征,老舍的此类小说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采用较为简单的叙述方式,叙述人只是单纯的旁观者,性格简单明晰;后期叙述人表露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身兼故事的讲述者与参与者,具有复态情感.老舍借鉴了英伦作家如康拉德、狄更斯等人的叙述技巧,但同时又坚持了民族的文学传统, 并以现实主义立场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  相似文献   
66.
《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雨中呼喊》是凝聚了余华复杂叙事技巧的小说。小说呈现了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之间的变化和叙事视角内部的调整,对作品内容、意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67.
《西洲曲》之抒情主人公应为男子。若以女子为抒情主人公 ,全诗从叙述者角度考察 ,则表现为叙述声音不连贯 ,时而是全知的旁观叙述 ,时而是该女主人公的女性视角 ,并且难以解释一些细节问题。以男子为主人公 ,全诗不但更紧凑流畅 ,而且细节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8.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曾轰动海内外文坛,受到世界华文文学评论家的普遍关注。在小说中,王安忆用一个巨大的意象,即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来表达她对旧、新上海的人文关照。在这样一个意象组合里,王安忆扮演了一个孤独的叙述者,在讲述上海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  相似文献   
69.
《幸福》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作品描绘了一位家庭少妇复杂的身心体验。这种身心体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是运用几个重要意象来表现;二是使叙述者的态度与人物的态度基本一致或不一致的办法来表现主人公的"幸福感"与"不幸福感"。  相似文献   
70.
争论的背后——《在悬崖上》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悬崖上》发表后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从争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一时代人们的思想、思考问题的方式。本文先对这些争论做了一个整体回顾和简要的评价,然后重点从文本入手来探讨了争论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小说的看法。这篇小说虽然写出了那一时代的生命个体的情感波折,写出了个体丰富的内心体验,展示出了情感与道德、个体与群体的复杂关系,这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丰富和补充。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篇小说仍然是以主流话语作为主要思想的文本,没有摆脱当时的意识形态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