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5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国古典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缺席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叙事需要干预的绝对自由,它只能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这就排除了采用第一人称限知叙事的可能;史传的实录原则又要求客观冷静的第三人称叙事笔调,而拒绝主观色彩浓郁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源于史传,它从其母体继承的只能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缺席。受史官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尚实审美心理,导致人们狂热的考据癖,加之小说作者与叙事者的等同合一,作者力避以第一人称写作。因为受约束个性为本质特征的儒家伦理文化的长期浸润,作家潜意识中排斥富于个性色彩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及小说家卑微的社会地位、小说家受文字狱等影响而形成的惧祸意识,都使小说家对第一人称叙事心怀顾忌。  相似文献   
102.
《冠军早餐》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创作的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元小说更是格外关注小说的叙述语言和叙述策略。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既运用了第一人称侵入式叙述这一元小说创作技巧,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揭示了小说的创作过程和虚构性本质,又结合了传统小说惯常采用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使小说的叙事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3.
黄思雨 《中国民族博览》2020,(3):191-193,210
老舍的《猫城记》是一部寓言小说,作者通过塑造"猫城"来隐喻讽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黑暗政治和混乱局势,列强入侵,国民政府昏庸无能,猫城便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翻版。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描绘了"我"在火星猫城的所见所闻。本文拟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文本来深入研究《猫城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文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仅具备反讽意义,更是具备"闯入者"和"出走者"的双重身份,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着重探讨《猫城记》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04.
叙事角度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角度有其积极作用,但也存 在着违反客观生活真实和角度固定单一的不足。在从传统视角向现代视角的转变过程中,西 方现代作家们的“非人格化”,审美中心内移以及追求叙事多角度和多层次反映客观真实等 文学审美观点在克服上述不足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借用叙事学文本分析理论 ,对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从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总结和归纳出《檀香刑》所采用的叙事模式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小说在认知层次上的基本特质和摇曳多姿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6.
晚清之后,文言小说由于宗法史传而形成的"叙作合一"传统逐渐瓦解,"叙作分离"的格局逐渐形成。叙作分离对现代自叙传小说的创作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深刻地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态,使作家能以另一个身份进行想象、虚构;另一方面,又使作家可以在"虚构性"的保护下叙述自我体验。这就使自叙传小说在叙作关系上呈现乍合乍离的形态,反映了五四作家渴望表达自我与突破自我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07.
散文《绞刑》取材于乔治·奥威尔在缅甸当警察的一次亲身经历.在囚犯走向刑场的过程中,作者体察到了一个濒于绝望的生命对"生"的本能渴求,并由此顿悟到生命的神圣性和殖民者肆意摧残生命的非人道.顿悟中的情感积累是作家人道主义思想逐渐形成的必然结果,而"动物意象"与第一人称视角的技术性运用则奠定了顿悟的叙事基础.  相似文献   
108.
列斯科夫是一位天才的叙述家 ,他的许多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列斯科夫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 ,而且“我”不仅成为小说的结构要素 ,同时也把小说作者的价值观念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109.
上古第一人称代词称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殷商时期我为复数,余朕为单数。西周时期与春秋时期表示单数的第一人称代词一样,是余(予)、朕、、吾、台,我单复数同形。战国至西汉,吾、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但表示单数的频率大大超过了表复数的频率;余(予)、朕只能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复数的表达方式,就是吾侪、吾曹、吾属的使用,这是我所没有的。秦至汉初时,吾后仍然可以加属、等、众构成吾属、吾等、吾众等词语表示复数。秦至汉初,出现了一例指称复数时也可以有形式上标志的我侪。西汉中晚期,我后跟属、曹等复数形式标志的例子增多。  相似文献   
110.
不同于以往的汉语小说创作的叙述方式,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的小说代表作《灵山》,不是以专有名词也不是以常用的第一人称“我”称谓小说的主人公,而是以第二人称“你”和第一人称“我”及第三人称“他”来称谓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主人公,除极少数的传闻中的被叙述者偶尔以名字或诨名称谓之外,所有的叙述者和几乎所有的被叙述者都是以人称来称谓的。小说中主人公“你”、“我”的面前常有女性人物登场,作者以“她”来称谓这些女性人物。拙文意在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具体分析,尝试解读这种全方位的以人称称谓作品人物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