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83篇
社会学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针对德国实施的经济战行动为协约国阵营获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 保障。 纵观其筹备和实施过程, 中立贸易问题一直是影响英国政府决策的重要外部因素。 1909 年 2 月, 英国 主导签署了 《伦敦海战法规宣言》。 通过这一国际立法实践, 英国希望实现交战权利和中立 (贸易) 权利的 相对平衡, 以确保自身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无论扮演哪种角色都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国际法的庇护。 然而事与 愿违, 一战爆发后 《伦敦海战法规宣言》 不但没有为英国的经济战行动提供合法性背书, 反而严重地阻碍 了其有效实施。 究其根源, 即先前推动签署这一文件时, 英国低估了中立贸易渠道对于德国维系自身战争能 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英国政府于 1916 年下定决心开始对中立贸易实施强有力的 干预, 《伦敦海战法规宣言》 随之彻底遭到废弃。  相似文献   
22.
复生 《老人天地》2014,(5):26-27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们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驻军等要求,但把持巴黎和会的英法等国拒绝了中国的要求,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失败。  相似文献   
23.
陈友良 《社科纵横》2012,(10):121-124
晚年严复依据英文报刊持续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他观察到一些相互冲突和矛盾的现象:德国的强盛与霸权,英国的民主与集权,国民程度与国体",能者"与"伟人"等等。这种两歧性的观察使他更深一步认识中国的改革必然面对许多复杂、矛盾的难题。晚年严复颇受非议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国体论,至少部分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4.
《帝国怀疑论者:1850~1920年英国的帝国批评家》(Imperial Sceptics:British Critics of Empire,1850-1920)一书于2010年出版,是剑桥大学出版社思想史系列丛书《思想源流》(Ideas in Context)中的第97部。  相似文献   
25.
26.
良心与生命     
罗伯特·米尔是德国人,今年109岁。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德国仅存的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据说,他也是目前德国最长寿的男人。  相似文献   
27.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开始,到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降,历时4年又3个多月。严格意义上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最后一场欧洲大战,其影响比其战场更具有世界性。一战的起源是个相当庞大复杂的问题,绝非一篇简短的文章可以涵盖。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一战之前欧洲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和他们之间秘密的结盟联合,正是这些秘密结盟最后导致了欧洲各国相继卷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  相似文献   
28.
周月峰 《学术月刊》2020,(3):167-178
以往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多注意其在五四学生运动影响下的转变,而忽视了欧战的深远影响。自清末至民初,中国人以西为新,视彼时西方现代文明为中国之未来,前期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部分改变了这一思想态势,时人认为原本被模仿的现代文明即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未来文明,并视之为新的"过渡时代"。"未来"总体混沌而未知,但又被认为超越甚至否定现代文明,思想界也随之出现"现代"负面整体化的倾向。正因此,时人以"未来"之名,部分消解了现代文明的正当性,同时一定程度上解救了被认为与现代文明对立的中国传统文明及其他被压抑的思想资源。西方现代文明、中国传统文明、预想中的未来文明,多元互歧、互渗互竞,角逐于五四思想界,形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多歧性。  相似文献   
29.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首先是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改变了这一方向,于是由学习西方转向了文化保守主义或者另觅出路,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共同作用下,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0.
《重庆社科文汇》2001,(2):F002-F002
1、物理学革命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光速不因光源的运动而改变,物体的能量等于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基础》,认为物质的运动是物质引力场派生的,光在引力场中传播因受引力场的影响而改变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