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11篇
  免费   592篇
  国内免费   148篇
管理学   2291篇
劳动科学   93篇
民族学   1274篇
人才学   486篇
人口学   58篇
丛书文集   7736篇
理论方法论   1439篇
综合类   12136篇
社会学   1923篇
统计学   315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518篇
  2022年   490篇
  2021年   509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422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340篇
  2016年   508篇
  2015年   713篇
  2014年   1732篇
  2013年   1407篇
  2012年   1721篇
  2011年   2106篇
  2010年   1931篇
  2009年   2007篇
  2008年   2693篇
  2007年   1871篇
  2006年   1414篇
  2005年   1319篇
  2004年   1048篇
  2003年   878篇
  2002年   912篇
  2001年   874篇
  2000年   622篇
  1999年   285篇
  1998年   210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陈海静 《学术论坛》2012,35(9):9-12,89
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中隐含着诸多有关人类感性(审美)生成的辩证认识,这些认识总是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演变史的辩证考察关联在一起的,因此,它们自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中的一个内在向度。对这一向度的揭示不仅标明了马克思的感性观与传统人本主义感性观的本质区别,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92.
本文通过回顾3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未来走向,讨论对学科发展至为重要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科交叉是历史地理学前进的必由之路,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不可偏废,传统研究要与新技术运用相结合,要善于从现实需要探讨历史地理的重大问题,并用科学研究成果为现实服务,并就区域研究的价值与方法提出具体的看法。  相似文献   
893.
"专制政治"是民国时期知识精英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概念,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分析视角,也是历史教科书书写中公认的权威知识。民国时期该观念通过小学历史教科书广泛传播,逐渐从精英群体延伸到普通大众,遂成为普通大众认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视角和不证自明的知识预设。这种诠释不仅深深影响了民国民众对中国历史传统的建构与认知,也影响了时下国人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894.
陈永良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02-107,162,163
在历史上,从精神的层面上认识历史曾占据统治地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历史认识,而是历史的精神妄想。马克思实现了对历史认识的实践转向,这就改变了历史的元叙事方式,历史不是深藏在杰出人物内心中的秘密,而是通过大众化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的实践活动促成的。思辨的历史哲学片面地发展了历史的主观精神,而看不到真正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它生成的动态过程。只有以实践为指向,才能拨开精神历史的迷雾,廓清诸多的历史认识问题,也才能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895.
刘璐 《兰州学刊》2012,(6):213-214
"历史编纂元小说"是加拿大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提出的。这类小说具有鲜明的自我反映的特征,同时又悖论式地宣称拥有历史事件和真实的人物。安伯托·埃柯是当代最知名的学者和作家之一,其作品熔深邃的思想性、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于一炉,并在作品中寄寓自己对当代世界的独到见解。文章分析了作为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波多里诺》,探求埃柯寄寓其中的文学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896.
蔡季愚 《学术探索》2012,(3):146-148
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传播与运用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英语,融合了地方方言与文化特性,逐渐将英语语言转变为更易理解、更易普及的语言。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运用英语,本文将主要对英语的世界性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进一步推动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97.
谭永国 《学术探索》2012,(12):22-25
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是中共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章之一,是我党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制定的最完备、最详尽的一部党章,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8.
张文莉 《学术探索》2012,(3):124-126
强调中西艺术的融会贯通,这是闻一多的一贯主张。闻一多认为,只有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才能做出真正的中国的新诗,因此,在他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把新诗的民族性建构作为旨归并长期躬耕于此,他的诗歌表现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注,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在内在精神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899.
中共舆论监督观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既有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也有极为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渊源。从历史角度考察中共舆论监督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于理解目前中国正在孕育和逐渐走向成熟的公民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舆论监督观的形成和发展分别经历了探索借鉴期、孕育发展期和不断完善成熟期三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巨大社会变迁,同时也折射了这种变迁与外部世界环境变化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民主政治追求并努力实践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900.
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现实问题上,来自文学艺术的思考,向来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从“文学上海”角度反思并重建上海与文学的关系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文学上海”的本质在于“以时间来思考”;时间以及在时间基础而产生的记忆问题,是“文学上海”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在百年海派文学中被不断书写,其中尤以张爱玲、白先勇以及王安忆为代表。三者笔下呈现的“文学上海”异中有同,均以上海这座以时问构形的城市为依托,在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中,描画出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在历史时间及文化记忆中的诸种面相。这些面相提醒我们,海派文学与上海时间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文学上海”有着时间及记忆上的复杂性,因此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我们应该保持更加多元的取向,对那种以牺牲记忆来谋求发展、以单一的现代时间来规约上海发展的做法保持一定的警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