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9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4篇 |
劳动科学 | 5篇 |
民族学 | 174篇 |
人才学 | 5篇 |
人口学 | 18篇 |
丛书文集 | 256篇 |
理论方法论 | 52篇 |
综合类 | 604篇 |
社会学 | 76篇 |
统计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86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80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97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59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西北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因区域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而具有以下群体特征:他们在当地农民工群体中所占比例较高,多来源于周边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年龄更小、受教育水平更低;其就业领域集中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务业;少数民族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与其他地区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相比数量较少,受教育程度更低,城市融入更难;其居住格局呈现围寺而居,小聚居、大杂居等特点;西北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有宗教信仰,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其人际交往呈现"去内卷化"特征,族际通婚的现象渐多。 相似文献
72.
查干湖位于吉林省前郭县的西北部,总面积60万亩,蓄水量7亿立方米,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生活在查干湖畔的原住民,也是目前我国北方唯一依然用传统的捕捞方式, 相似文献
73.
74.
任念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4):30-35
清中叶以后,西北地区成为中原地区减少人口、输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导致西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锐减.西北回汉农民对土地严重依赖,而人地比例失调进一步加重经济衰退,最终导致社会控制难度加大,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成同之际,西北地区回、汉民族在人口膨胀的前提下,围绕对有限土地的占有以及经济方式的差异产生冲突,进而上升为族际对抗,这超越了清政府的传统社会控制能力,最终以民族矛盾激化的形式--少数民族起义告终.清末西北回民起义爆发,人口因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5.
贵州省遵义市坪山社区在"流动人口是财富"的主导理念下,采取多项管理措施,妥善解决流动人口问题,促进了社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坪山社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火车站西北面,地处城郊结合部,地域面积1.5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土地全部被开发征用,是典型的"城中村". 相似文献
76.
谢亮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1(6):18-24
时势危机促使国人关注西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开发经由朝野互动,最终演变成中心与边缘关系的重建,其最终目标仍是指向国家生存和复兴。它依赖的路径则是在中心与边缘的身份认同中通过文明与野蛮的界定,尤其是通过把“野蛮”标注于西北的具体人物阶层,使作为文明的代表者、阐释者的中央获得了无上的威权,使中央威权能在地方重建。这也是传统的经营边疆的政治手法在近代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的再次回归。 相似文献
77.
马桂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4):86-89
甘肃省广河县穆斯林人口占全县97%以上。近年来,该县妇女参政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其参政比例仍然偏低,这其中有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因素,也与其薄弱的参政意识、社会分工与社会角色、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8.
左宗棠与西北近代生态环境的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啸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72-78
左宗棠是近代以来对西北生态环境给予深切关注和进行初步治理的第一人。在西北十余年中,他从改善各族人民生存环境出发,制定了一套包含着某些治理生态环境趋向的开发计划,从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合理垦荒、美化城市等方面,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诸多有益的保护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79.
杨云霞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1-108
将20世纪上半叶陕西法学教育的发展划分为西北联大前期、西北联大时期和西北联大后期三个阶段。基于民国档案与原始期刊,勾勒出1937年9月到1949年期间法学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结论认为:在晚清与五四运动前后,陕西乃至西北法制体系与法学高等教育虽有一些萌芽,但极为稚嫩和微弱。西北联大以其一切为了抗战的法学教育理念和实践,承袭了京城法学教育衣钵,续接了陕西法学教育的学脉,引进了西方法律思想及教育体制,奠定了当代法学教育的基础,启蒙了民众的现代法律理念,开启了西北地区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初步融合,其法治思想与精神和开发西北的历史重任,至今仍为西北学府所传承。此外,还在工程技术立法、农业技术立法、预防疾病立法、师范高等教育立法方面作了开拓性探索。 相似文献
80.
在回顾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利用省(自治区)、市(自治州)两级数据对当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进行了客观评价,并据此提出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结构重型化突出,工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不完善、基础薄弱。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需将移植型工业化和嫁接型工业化相结合,在有效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同时改造、提升传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