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加强"德治"建设,必须确立一个指导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三个代表"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自身的科学性,必将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党员干部要带头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培养自身的高尚人格;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普及法律知识;要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广大群众,提高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能力.  相似文献   
92.
荣归故里后,他千方百计为乡亲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已然成为乡亲们心中的当家人、带头人和精神支柱,是发挥余热、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热心人。  相似文献   
93.
崔学军 《决策探索》2011,(24):75-76
自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以来,我们不断总结教育试点成功的经验做法,始终坚持高举主题教育活动的旗帜,主动融入部队的学习、生活、训练、管理等领域,结合渗透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走开了培育经常化和常态化的路子。实践证明,主题教育活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推动力,为官兵提供了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部队的精神支柱更加牢固。但工作中也有一些问题亟待重视和破解。  相似文献   
94.
长寿期望值太低会没有生活目标,信心不足,缺少精神支柱。长寿期望值太低或没有目标,至少可看做是不能长寿的原因之一。笔者遇到过这样几种说法:有的人说,我活60岁就行了,家里上一辈老人才活了50岁。  相似文献   
95.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任何社会的伟大变革都以哲学的变革为先奏。因而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也首先要抓住现实世界的深层次矛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结合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铸就属于新时代的精神支柱。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建设和普及形象科学也许是21世纪“灵魂工程”的基本路径。一社会和谐度如何与人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如果社会的和谐度太差,不仅直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每个阶层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客观地看,追求和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要求。但在不…  相似文献   
96.
太庙在中国古代是王朝家天下的象征,蕴藏着皇帝的龙脉和龙气,摧毁太庙就是亡国的表现。历朝历代,只要城头变换大王旗,新上台的统治者一定要下令将太庙烧毁。不仅意味着旧王朝被彻底推翻,而且精神支柱也被摧毁。  相似文献   
97.
老子是人类轴心期的重要思想家 ,他在中国哲学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的内涵。该道具有实有而无形、超越感官和语言、浑朴虚静、兼赅有无、独立永恒、自然无为的特征 ,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 ,而非一般的物质或精神实体。他关于道的思想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社会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98.
邓小平南巡谈话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和最终形成的标志 ,也是一种理论信念体系。它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格和魅力 ,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确定了当代方位、理论原则和途径 ,提供了崭新的时代精神 ,注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实践证明 :邓小平南巡谈话厚重的理论底蕴 ,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精神支柱 ,并与历史同辉。  相似文献   
99.
纵观中国之建筑.无不附会风水之传说,在中国建筑史上无论是皇家建筑还是普通民宅.风水都扮演着重要的而特殊的角色.特别是一些显贵人物.更是存而不显的起着思想指导与精神支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禾刀 《决策探索》2010,(13):31-31
“炒钱族”的兴起确实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不排除年轻人追求“炒钱”致富有一定从众心理,但与之对照的“劳动致富”观的沦落,无疑更令人备感汗颜。当本应成为社会中坚的年轻人沉湎于概率极低的成功捷径时,他们丢弃的不仅是勤劳的传统美德,还有一个社会或民族拼搏精神支柱的坍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