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蒋鹏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2-98
在承接国内学界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是或存在——现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梳理其著作中对“S是P”和“S是”这两种表述的内在差异,表明他是在“S是P”这种命题形式上确立“是”作为系词的核心作用,以此作为其范畴理论的基础.虽然亚里士多德曾多次言明“是”在多重意义上被述说,但他最后却将“是”的中心含义放在作为范畴的是之上,其他三种意义上的“是”——作为偶性的是、真理意义上的是、潜能与现实的是——要么是作为范畴的是的偶性,要么是其衍生形态. 相似文献
33.
在汉语史上“最为”的最开始使用的时期以及发展成熟的时期均早于“最是”,这是与“为”作系词的用法早于“是”作系词的用法出现紧密相连的。“最是”由在中古逐渐发展而至近代普遍化使用,功能增强,并最终在整体上取代了“最为”的使用优势地位;而在佛教文献中“最为”仍然保持着它的优势地位。这与以下情况相一致:“是”在口语中是作为“为”的历时替代词,而“为”由于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在不同的场合也具有其存在价值。到了现代,“最是”作副词的用法已不见使用,而“最为”作为一个副词保存下来,这是由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词语的使用功能决定的。 相似文献
34.
王路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31-42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研究“是”本身,其来源乃是“是什么”这种自然的提问和回答的方式;神学家所谈的上帝之“是”源自上帝的话“我是我之所是”。这两个不同来源及其相关探讨,形成了哲学和神学的具体内容,也构成了哲学与神学的相互影响。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一条理解西方哲学最核心的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5.
张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4):79-83
通过对古文字资料及《诗经》的研究,解决了为什么同样是指示代词,是能发展为表达肯定判断的系词,而此却没能发展为表达肯定判断的系词.同时,对与这两个词有很大关系的匪和彼进行研究,论述了皮和彼之间的关系,得出皮和彼在表示代词bǐ这个义项上是古今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