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84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07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61.
纯粹不作为是行政不作为的典型形态,其构成须同时具备被害法益之重大性、危险之迫切性、危险发生之预见可能性、损害结果之回避可能性、规制权限发动之期待可能性等五个要件.以法院裁判为重点展开对纯粹不作为构成要件的研究,对于深化行政不作为的认识和正确认定行政不作为案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2.
纯粹逻辑学的观念在胡塞尔那里始终带有宽窄两种涵义。初看起来 ,《逻辑研究》的第四研究是在论证一个从纯粹含义学到纯粹语法学的过渡 ,但实际上这两门学科都还在广义的逻辑学领域中活动。从纯粹含义学、纯粹语法学到狭义的纯粹逻辑学 (即纯粹含义有效性学说的过渡 ) ,实际上表明了在胡塞尔所设想的广义的、作为纯粹含义学、语法学与形式论之总和的纯粹逻辑学范围之内的一个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3.
倪梁康认为,“纯粹”概念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有明确的定义,它不仅指纯粹数学所具有的那种纯粹性,而且还意味着纯粹反思的纯粹性。纯粹的和不纯粹的现象学,代表了目前现象学研究界的两种思考方向。刘永富则通过对“怎么才算现象学的视域”、“怎么才算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前提性问题的澄清,认为“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哲学”就是关于所可能知的一切归根到底只能如何的思辩的学问。陈家琪讨论了胡塞尔所坚持的“纯粹意识哲学”的信念,特别是他有关“生活世界”的论述,并在康德所区分的“通俗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以及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强调直观与描述是否可能把哲学的“通俗概念”(非学院派)与“纯粹概念”(学院派)重新统一起来的问题。张再林以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为入径,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性进行重新发现与梳理,希望有助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正本清源,并为回归一种更彻底、更根本的“不纯粹”的“生活世界”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4.
曾振宇 《学术界》2004,(2):143-148
拙著<中国气论哲学研究>一书致力于摆脱西方权力话语的逼迫,探究中国哲学范畴独创性的文化品格.全书的基本观点为中西哲学存在着形态上的差异.中国文化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经验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世界,那种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世界而独立存在的本体论,在中国哲学中找不到;那种具有"绝对的纯粹形式"的"纯粹概念",也是与中国哲学绝缘的.<学术界>2003年第6期刊登的李存山<"前哲学概念"的"气论哲学研究">一文已远远超出了正常学术研究的范围.这种颠倒黑白、恶语中伤人的行为,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5.
张小莉 《人文杂志》2002,1(3):137-140
在“五四”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中 ,新文化人面临价值主体空缺的文化紧张 ,毅然担负起重新建构价值体系的历史重任。他们从多方面对封建文化予以批判 ,试图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文化价值。新文化人自始至终存在着纯粹价值重建与服务政治社会的矛盾 ,这是其内部出现分歧的原因所在 ,也是文化现代化任务未能成功完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6.
胡塞尔在他的早期现象学中,通过分析、批判心理主义逻辑观、19世纪末以来的最新的经验主义逻辑观以及纯粹逻辑语法学的逻辑观念,对逻辑的本质作出了现象学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7.
自由问题是康德三大批判隐含的核心问题.康德的三大批判贯穿着一条体现其纯粹自由观逻辑地形成和发展的红线.在第一批判中,康德通过时间理想性学说和世界二重化理论,求证了纯粹自由在逻辑上的可能性;在第二批判中,康德通过自由和道德法则的相互佐证,求证了纯粹自由在实践理性领域的实在性;在第三批判中,康德考察了自由和必然如何能够和谐地并存,从而保护和推进了前面两大批判中求证的纯粹自由.从自由理论的角度解读三大批判,有助于深化对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8.
目前,国内哲学界研究康德已成显学。康德的思想不但是西方哲学上一座丰碑,而且在现实的世界中逐渐发挥它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功能,特别是当今全球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被一些诸如战争、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所困扰,令人十分困惑。重温这位伟大哲人在二百年前的思想,有一种指点迷津的感觉,特别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理性"的学说,更是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9.
人性假设,不仅仅制约着人们的管理实践活动,同时也决定着激励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学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师是"文化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体现了"人是文化的动物"的理念,也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0.
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消解中,海德格尔把现代科学技术看作是西方哲学的完成,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也是对传统西方哲学视界的批判。对一种不同于形而上学视界的新的思的视界的寻求,使古老的东方思想进入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视界。但后现代主义哲学仍难以超出西方哲学的视界,它对东方思想的引用和诠释,仍是从个人自由主义的纯粹理论态度出发的。古典东方思想是“心性之学”,它力求通过心灵的修养来获得秩序良好的社会或心灵的安顿。只有以仁爱之心、慈悲之心体悟宇宙和生命,才能进入东方思想的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