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1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李贽的史学思想在明代后期独树一帜,特色鲜明.他继承了传统的经世致用的治史目的,在史体史例的设置上,密切结合明代历史实际;在“经史一物”思想指导下,力求写史善恶必书,不虚美,不掩恶;论史根据具体情势进行具体分析,不矫情,不空泛.  相似文献   
42.
走向21世纪,史学史研究如何开创新局面,不少学者都发表了很好的意思,使我深受启发。有一点人们谈论较少。我以为又相当重要,这就是加强经史、文史等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3.
"二重证明法"的提出与王国维学术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对学术界影响极大,学者多以为是1925年他在清华研究院的讲义<古史新证>中始提出,并由此论其前后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但在1913年夏,王氏已明确提出"二重证明法",并对之有较充分的论述,其出发点似与"二重证据法"有所不同,前者主要针对经学,后者则针对史学.因而对其学术转向的原因及在经史研究方面以"二重证据法"为表征的治学理念、方法有必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4.
儒家的天道观(包括儒家哲学、伦理学、史学)与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共同促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伦理性叙事模式或“道德”结构。换言之,儒家的天道观(包括儒家哲学、伦理学、史学)与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已内化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整合机制,成为其骨骼、灵魂及习用语言。亦由此形成中国古典小说之特色——劝善惩恶。  相似文献   
45.
古代中医名家 ,大多早年博通经史 ,才学出众。如孙思邈、朱丹溪、李时珍等 ,年轻时深受古代文化的熏陶 ,为从医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古代的许多文人雅士 ,不仅能吟诗作赋 ,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 ,如白居易 ,苏轼 ,曹雪芹等 ,而且精通医药 ,是文学与医药学的双栖人士。  相似文献   
46.
历史上,蔡文姬以才女著称,“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奈何天妒红颜,一生命途多舛。所幸,她的才华为乱世枭雄曹操所赏识,让“文姬归汉”,为我们演绎了流传千古的文化传奇。蔡文姬的父亲,是东汉末年极负盛名的学坛领袖蔡邕,他经史、天文、数学、绘画无所不通,尤其擅长辞赋,堪称一代宗师。蔡邕对女儿的教育十分全面,没有因为是女孩就只让她学女红类的东西,而是让她和男孩一样,背诵古文,研读经史。  相似文献   
47.
清代经史关系的变化错综复杂,经史纠葛既受学术自身演化的影响,又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其主流表现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清初学者尊经重史,史学思想受社会变革及汉、宋兼采之学的共同影响,立足当世,批判现实,博求实证,经史之学的共同指向是经世致用。乾嘉时期,汉、宋分化,汉学特起,学风转化。汉学反对空谈义理、重视名物训诂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论的治史风格的形成。及至晚清,社会危机催生了今文经学,今文经学的"史学性"使变易历史观得以畅行。同时,因学术因缘与社会巨变的影响,使得经学由学术中心而边缘化并最后消亡,史学则由边缘走向学术中心,完成了经史互动的最后转换。  相似文献   
48.
郭明道 《学术研究》2006,(8):136-140
扬州学派为文主张根柢经史,反对摹拟,推崇《文选》之学,注重用世,用世思想是其核心,骈文理论最具特色。扬州学派的文论是其考据学思想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反映,是乾嘉学派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学派的文学思想对晚清的文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晚清民国时期,西学东渐,新旧嬗替,转化传统与引介西学成为重建中华文明体系重要的知识与思想资源。傅斯年、蒙文通二人皆经历了出入今古、由经入史的学思历程。傅斯年贯彻以历史观点探究中国文化演变,考察思想意识历时演进的轨迹,估价与建构文明价值|蒙文通阐发儒学义理与经史之学,落实与实践“明体达用”之儒学以塑造中华文明主体性。若以傅斯年与蒙文通的学术分合与经史纠葛为中心,考察民国学界划分夷夏、辨证性命、沟通汉宋的关联与旨趣,或可阐发“通识”与“专家”、“求其是”与“求其古”等学术理念,重估进而转化中华文明体系的多元路径,为实现“以国故整理科学”的学术转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是继姚鼐《古文辞类纂》后桐城派影响最大的一部文章选本。是选囊括四部之文,分门别类,类分诸体,体现出鲜明的文体分类观。曾氏的文体分类借鉴吸收了姚选的分类思想,又别具自家面目。是选将姚选所分十三类文体损益为十一类,又聚合成三门,创构了以门、类、体为层级的三级文体纲目,这在古代文体分类由博返约的进程中堪为典范。就文体析类分合而言,曾氏在赠序、叙记、典志、箴铭、颂赞、碑志诸类的增删取舍上与姚氏异趋。他因持不同的辨体思想和针砭创作的考量,删汰了赠序类;为凸显文章的经世之用,增益了叙记、典志两类记叙史事和典章的文体;又据新的分类标准改易了箴铭、颂赞、碑志类之部居。曾氏的文体分类具有以简驭繁、纲举目张之效,对后世文人如黎庶昌、李伟、王葆心、姚永朴、徐世昌、高步瀛等的文体分类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