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4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2篇 |
劳动科学 | 9篇 |
民族学 | 13篇 |
人才学 | 14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206篇 |
理论方法论 | 32篇 |
综合类 | 391篇 |
社会学 | 29篇 |
统计学 | 1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70篇 |
2008年 | 98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922.
923.
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独特的个人经历使得唐君毅的跨文化传播思想兼具开放与保守的双重性质,“心统文化”的文化认识论为其跨文化传播思想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其思想强调“文化整体性”,希望中西文化“相互取资以开新”,最终构建“太和世界”这一跨文化传播的理想图景,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若合符契。另一方面,唐君毅认为跨文化传播应以“文化主体性”为根底,要求以“敬意与同情”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走出一条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唐氏的跨文化传播思想虽对当下跨文化传播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尚有偏狭之处,后人应以去粗取精的态度对待之。 相似文献
924.
925.
胡川宁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6):138-149
中国养老保险融资机制存在三重侧面,即法规文件上的"统账结合制"、实质规范上的"完全基金制"和现实运行上的"现收现付制",表现出中国养老保险融资机制规范与事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极大阻碍了制度的有效运行。养老保险制度应促进劳资协作和社会团结的制度目的,决定了"统账结合制"区分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并由用人单位承担绝大部分养老保险费率的做法,很值得商榷。尽管现收现付制在面对人口老龄化时会相对较快地表征出支付不能,但出于互助共同体的本质要求,养老保险融资机制也应恪守"保险原则",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以使养老保险基金能在最大程度上远离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确保养老保险收支的稳定性,减轻政府的政治和经济风险,避免国家被资本垄断所绑架,故而现收现付制相比于基金制更为可取。在充分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之后,未来中国养老保险融资机制应考虑通过废除"个人账户",贯彻养老保险收支当期平衡,以实现单一账户制下的现收现付。 相似文献
926.
政治生态是指在政治生活领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政治系统内部的有机衔接和顺畅运转,最终实现与外部系统和环境的 相似文献
927.
徐国明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33-36
“心统性情”一语出自张载,后来受到朱熹的极大推崇,朱熹将其阐发为“心统性情说”.朱熹在论及“心统性情说”时,常会分析“心”、“性”、“情”的字形结构,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为“心统性情说”寻得文字学上的依据.可见单就义理的论述,对于“综罗百代”的朱熹而言是不够全面的,同时也忽视了朱熹自己以文字分析与义理解说(或可说成训诂与义理)相结合的全面阐释.以文字分析与义理解说相结合的阐释,也会比只偏于二者中的一面进行阐述更为有据更加有说服力.朱熹结合义理的阐述,分析“心”、“性”、“情”的字形结构,为“心统性情说”(“心包性情”与“心主性情”两层意思)寻得文字学的依据,从而使得义理更为坚实有据,也进一步加强了义理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28.
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制约的一面。按照结构与整体的关系原理,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结构变化也有一定的反作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经济结 相似文献
929.
中国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新传统”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形成的现代文学传统,已经渗透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代文学/文化发展的规范性力量。而当前那些试图颠覆五四与新文学的挑战,也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传统的价值。必须重视对这个新传统的研究。新传统的形成过程可看作一个阐释变体链,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史家、批评家对新传统不断地遴选、过滤与塑造,这些阐释总是离不开时代的制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胡适等人和《大系》的工作,是在对旧传统的反对中建构新传统;40年代的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在新传统的清理方面,更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借对新文学的评价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史观,而这些理论和观念又被逐步筛选和流传下来,影响着人们对新文学的想象与评价。这几个重要段落清晰地呈现出现代文学的认识历程及其对新传统积淀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0.
罗大正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6):120-122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该刊是在清政府实施严厉的禁教政策和严格的闭关政策以及中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偏见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经过郭士立的不断努力而创办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