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6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结盟的趋势。这种结盟表现的形式是把哲学理解为“人文科学方法论”,通过社科研究以发现人和人类文化本源的存在样式以奠定新的本体论基础,吸收利用社科研究成果作为建立新哲学体系的思想资源,把哲学融入各人文学科中以消除其与人文社会科学差别和界限等。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对唯理智主义与唯科学主义传统的不满而产生的“治疗”与纠偏动机,转换思维方式以使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要求,消解形而上学的特权地位以重新确定与理解哲学在文化领域及各学科中的地位与形象的努力。现代西方哲学强调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盟的理论意义在于扩展了哲学视野,更新了哲学的表现形式与面貌,并对于现代我国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2.
孤立主义是美国二战前长期坚定不移的外交政策;政治(外交)、军事上避免对外部事务的介入应是孤立主义外交的基本内容.据此,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应始于19世纪20年代,二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孤立主义外交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3.
文章简要总结了供应商评判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从协调供应链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协调供应链下选择结盟型供应商的三阶段过程模型,并建立了选择结盟阶段结盟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结盟型供应商的模糊层次评判模型,最后通过实际算例表明了该评判模型为协调供应链中结盟型供应商选择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4.
杨彬 《领导科学》2020,(7):31-33
单位员工隐性结盟主要有组织关系型、地缘关系型、社会关系型和利益关系型几种表现形式。隐性结盟将会产生利益之上的"利益"、规则之外的"规则"、身份之外的"身份"和文化之中的"文化",需要从认清结盟情况、分析结盟性质、缩小结盟规模、消除结盟团体等方面进行调控化解。  相似文献   
65.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其国内观念的一种对外延伸和表达.因此,在分析日本长期对外结盟的原因时,日本国内的民族观念是一个有益的视角.集团意识为日本对外投身于集团、进行结盟提供了最广泛的认知背景,而自我约束意识以及现实的相对主义意识使日本尽可能地消除了结盟的心理顾虑和障碍.基于等级社会的"忠"和依赖意识是出于利益交换的对他人、对强者的"忠"和依赖,这导致日本对外结盟强者.日本国内政治运作的联盟政治特点,为决策者选择结盟外交提供了政治借鉴.  相似文献   
66.
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英国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它对美国的全面依赖及本身的优势条件,构成美国与英国结盟政策的动力和基础。美国对英国结盟政策追求一系列目标,特别是期望它在西欧联合运动中扮演领导角色。英国拒绝参加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表现与美国推动西欧联合的方针相去甚远,其后在美推动下,终于转向欧共体。英国迫于安全需要,积极配合和支持了美国促进西欧军事联合的方针。美英“特殊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以美国为主导的互相利用的联盟关系。  相似文献   
6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对付德国在欧洲不断上升的威胁,英国开始实行结盟外交。在对中国东北铁路的争夺中,英国站在其盟友日、俄一方,不支持美国和中国提出的锦州-瑷珲铁路计划和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并最终对日俄在东北的进一步团结表示同情。英国安抚日、俄的外交最终实现了她的初衷,巩固了与他们的友谊。   相似文献   
68.
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变量。即物主义、"甘え"心理、集团主义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内容。即物主义重视现实、实用和实证,它使日本的外交政策带有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同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宜之计,而它恰好与日本现实的机会主义相吻合,与此同时重视经验、重视实证的传统使有着丰富国内派阀政治经验和长期对外结盟经验的日本进一步强化了结盟意识;"甘え"就是想依存他人,寻求一体感这样一种欲望和打算,它加剧了日本人的结盟偏好;集团主义使日本人意识到了集体的力量,在对外政策中更容易选择结盟。  相似文献   
69.
1922年7月26日,苏俄政府副外交人民委员越飞被任命为苏俄驻华特命全权代表,接替派克斯继续与中国政府谈判建交问题。越飞早在来华之前就知道,苏俄政府在外蒙古和中东铁路问题上所持的立场与中国政府相悖。于是,越飞来华后就采取一方面和中国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正面接触,另一方面另找机缘的方法,同时派专使携函同吴佩孚和孙中山分头联系,以求尽快建立中苏友好同盟。这就是越飞的三重外交实践。越飞在同北京政府的继续谈判中遇到难度。在同孙中山和吴佩孚的交往中,了解到双方都极力反对北京政府,并准备取而代之,并都有中俄联盟意向。于是,他就积极操持孙、吴联合,希望他们能够组建孙吴联合政府,以取代受列强操纵的北京政府。越飞在给吴佩孚的信中说:"只有您和孙逸仙先生一起建立政府,才能够使中国摆脱严峻局面和建立统一而独立的中国政府。"对孙中山说:"俄国原则上准备帮助中国的统一事业,毫无疑问,俄国认为孙逸仙是能够实现这种统一的人……最好与吴佩孚联合并尽一切可能防止爆发新的内战。"但是无论是孙中山,还是吴佩孚都无意与对方联手,这令越飞深感失望。为尽快建立中俄联盟,越飞经过对孙、吴政治态度及军事实力的甄别,决定联孙舍吴。1923年1月18日至19日,越飞亲赴上海同孙中山就吴佩孚与北京政府和孙  相似文献   
70.
中苏结盟与中苏关系的演变(1945-195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1950年,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此间中苏关系的发展是体现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以1945、1950年两个中苏同盟条约为基点,梳理此间中苏关系的发展。本文认为,1945-1950年中苏关系的演变是国际格局影响的结果,同时又有力地反作用于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