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8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当代法国哲学有两个明显的路向一条走向超越,一条走向内在.勒维纳斯属于前者,柏格森属于后者.事实上柏格森作为当代法国哲学最重要的本土来源之一,曾深刻地影响过勒维纳斯.然而吊诡的是,虽然勒维纳斯深受柏格森影响并对他推崇备至,但最后却走向了与柏格森泾渭分明的不同道路.那么,导致这种吊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究根问底,"为什么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是他们思想发问的逻辑起点和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对这个问题各个环节及内涵的不同分析、批判和解答,使柏格森改造了传统的存在论而走向了内在性哲学,而却使勒维纳斯彻底抛弃了存在论走向超越性哲学,即作为第一哲学的他者的伦理学.而另一个吊诡则是看似"内在"与"超越"水火不容,但是他们最终却又在伦理学领域殊途同归了.这种双重的吊诡直接揭示出法国哲学某种内在的精神传承,并彰显出法国哲学自身的某种"法国属性".  相似文献   
72.
阿特里奇的独异性阅读理论,强调了文学阅读的事件性、创造性和操演性。独异性在阅读的操演中,作为事件而发生,创造出新的作品,也创造新的自我。因此,阅读本身也构成了文学作品之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事件性的发生既是独一的,又是重复的,每次重复均有差异,不断的重复又确认了作品的同一性。这一“重复与差异”的过程,在阅读的操演中,就体现为读者对于作品创造性地操演、独异地回应,使得作品“常读常新”。这种创造性地操演和独异地回应,本身是一种伦理的阅读态度,是对于作品的负责。这种“阅读的责任”观受到了列维纳斯和德里达的重要影响,尤其是他们对“好客”之探讨的影响。负责和独异的阅读,就是一种好客的阅读,一种对于他异性的绝对尊重。不过,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与以阿特里奇和米勒等人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并非完全适配,后者强调将文本视为他者进行伦理回应,却时常忽略或否定文学作品所指涉的文本之外的伦理,也即其现实维度和公共性。通过将列维纳斯的“第三方”等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或许可以调和阅读的伦理在“文本内外”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3.
陈晓明 《河北学刊》2007,27(4):146-153
德里达一直致力于对人道主义、人性、伦理这些论域的解构,这使人们容易认为,解构与伦理学相对立。德里达早年对列维纳斯的批评,亦使人们相信,德里达也把伦理学列入解构的重点。但德里达后期却明显地转向伦理学,此时他所提出的所有的问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他者的伦理问题。而德里达后期关于他者、礼物、宽恕、死亡、绝境、没有宗教的宗教性等思想,都印有列维纳斯影响的痕迹。解构的伦理性已经是理解解构主义重要的维度,正是在解构伦理学中,解构给予了一种伦理性。这也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德里达早年对列维纳斯的批判。德里达正是清理了列维纳斯关于他者的同一性思想,而发展出他的解构思想。尽管那时的德里达怀疑希伯来进向的可能性,后来却从列维纳斯给予的希伯来的某种思想资源中获益匪浅。从德里达早期对列维纳斯的思想批判中,可以看出德里达解构思想最初运作的思路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4.
在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浪潮中,列维纳斯却致力于对主体的拯救.列维纳斯所要为之辩护的主体不是传统哲学自我中心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以他者为基点的伦理主体.与传统现象学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理解为意向、共在或注视不同,列维纳斯将其看作是某种伦理性的“相遇”,这种“无关系的关系”揭示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责任关系.这样,列维纳斯就赋予了主体以社会的、伦理的意蕴,展现了当代哲学全新的思维原则——他者性原则.  相似文献   
75.
高继鑫 《晋阳学刊》2023,(6):95-102
道德欺骗是列维纳斯的道德哲学中尚未得到充分阐发的理论问题。列维纳斯对道德欺骗问题的研究涉及两种解释进路,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进路和神义论终结进路。马克思主义把道德理解为意识形态,揭示其自我宣称的普遍性带有欺骗色彩。列维纳斯提出了四种论据反驳这一观点,他倾向于把道德欺骗问题视作神义论终结的产物。他主张道德本身不是意识形态,并不具有欺骗性,道德奠基于他者的面容而非福利之上。列维纳斯的四种反驳和神义论终结的学说都是不成立的。他误解了道德欺骗问题的本质,而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在道德哲学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76.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关于美学的文章,学生粗看后,觉得到处都是难以理解的句子,一时不知所云。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质疑。1、粗读课文,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比较难理解的句子。经过几个同学的发言,我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句子: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  相似文献   
77.
齐夫 《中华魂》2010,(12):36-36
闲来无事.辑了几个官员乱发指示的笑话,颇有趣味,亦不无寓意。  相似文献   
78.
79.
文章以早期列维纳斯讨论时间的三部主要著作《论逃离》《从存在到存在者》《时间与他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列维纳斯的时间论述的基本逻辑,旨在呈现列维纳斯对时间与他者关系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在列维纳斯这里,存在本身并没有时间性。主体负担起其存在的“瞬间”,而主体所标画的现在仅仅是割裂的现在,还不是时间;死亡所揭示的将来也还只是时间的要素。真正的时间发端于主体超越存在,并在超越的同时保存自身存在的事件中,即主体与他人的相遇。时间就是主体和他人的关系。借由对时间的意义的颠覆,列维纳斯突破了以往的存在论的局限,指出主体必须出离存在、面对他人才能开展时间,这意味着时间不再是先验意识的结构,而是对他人的开放。文章亦对列维纳斯时间论述的逻辑合法性及其前提预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0.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甚至缺失的问题,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研究梳理“他者”伦理思想,对于培养、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将为他人尽责与为己尽责相结合,实现责任自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