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63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31.
为进一步厘清数据要素的宏观经济机理、分析与评估宏观经济政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效应,秉承“新古典复兴”学派的逻辑,本文构建了包含网络平台主体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与非数字人力资本投资冲击分别对消费增长、数据资本积累、总产出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宏观变量的动态效应,并模拟研究了货币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协调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发现,网络平台对消费需求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和及时反馈,提升了货币政策调控物价、拉动内需增长的效率,加速了数据资本积累并呈现出与非数字经济时代不同的特征;政府对网络平台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的适度补贴可持续刺激消费增长,有利于改善市场配置效率、削弱商品价格上涨刚性、保持物价长期稳定;非数字人力资本投资是把双刃剑,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但会抑制数据资本积累;数字时代,科学协调财政补贴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使我国宏观经济在增长路径上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332.
以新媒体平台用户的信息隐私为中心,考察平台用户隐私披露与让渡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对“智能传播时代的监控社会何以形成”这一重要议题的积极回应。分析发现,智能监控社会由个体、组织、平台与社会共同形塑,各层级均含有能够形成建构性力量与解构性力量的因素,智能监控社会的强度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对抗。个体因素是影响隐私披露与让渡的内在动能,用户心理层面的社交需要、情感支持、隐私计算与社会信任影响主动隐私披露;从众心理、便利需要、工作需要与生存需要影响被动隐私让渡。用户心理通过平台机制的作用后,可能导致广告骚扰、生活焦虑、媒体倦怠、安全风险等后果。互联网平台是监控社会维持的中枢层面,平台通过搭建“注册/登录”“社交/互动”“搜索/浏览”“交易/服务”4种主要场景来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并通过制定有利于自身的隐私政策、设计隐私政策呈现方式等策略使用户尽可能多地披露与让渡个人信息,最终将造成正当监控、强制监控、精准监控、动态监控、横向监控与麻醉监控等社会影响。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组织构成了连接个体用户与互联网平台的中介,其作用机制是将分散的个体进行整合,进而将个人决策上升为集体决策,将组织成员的个人...  相似文献   
333.
依法治理网络谣言是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网络治理、维护网络安全的题中之意。作为网络谣言治理的常见手段,行政治理往往依托具体的行政执法措施。通过对149个公安行政处罚案件的分析,在从主观过错、违法情形、危害后果、处罚依据、处罚措施等方面梳理当前网络谣言相关行政处罚基本现状的同时也发现,当前行政治理实践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法律法规和具体法条的适用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进一步推进网络谣言的依法行政治理,应该坚持主观归责原则,作出行政处罚必须要求违法行为人具有故意违法的事实,行政机关应当对该违法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正确处理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选择适用和同一法律法规不同法条适用中的竞合问题。要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加强内部的量罚均衡化工作和外部的执法监督。要合理界定网络平台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法定义务,对于“明显”的网络谣言,采取倒置的策略,由网络平台对自身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举证,以此进一步压实网络平台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34.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教育教学的进步。线上教学,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的新产物,在传统教学课堂占据主导地位的化学课堂中,它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革新了教学理念,扭转了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利于满足学生化学学习的不同需求,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本文将结合个人实践对基于网络平台的初中化学线上教学进行探究,以期能对其他化学教师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