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38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2篇 |
劳动科学 | 12篇 |
民族学 | 20篇 |
人才学 | 25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549篇 |
理论方法论 | 99篇 |
综合类 | 1302篇 |
社会学 | 134篇 |
统计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81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61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48篇 |
2011年 | 167篇 |
2010年 | 146篇 |
2009年 | 164篇 |
2008年 | 136篇 |
2007年 | 122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92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杨志高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
本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译本<慈悲道场忏罪法>卷七中第十五、十六品的残叶进行了译释,并通过国图本中一些相关常用固定词、句的组合关系,以及<大正新修大藏经>,尝试对其少量缺佚进行了补证,以期给学界提供部分西夏文语料. 相似文献
13.
14.
有关以刑制罪的理论纷争及其引发的刑法冲突,均源于对以刑制罪之刑法实质缺乏合理认识。事实上,一直被学界普遍忽视甚至否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定罪意义,在理论根基和核心内涵上与以刑制罪理论有着高度契合。从内在关系看,二者具有同质性——以刑制罪之刑法实质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定罪意义的要求和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定罪意义为以刑制罪理论划定了合法性界限并提供了规范根据。基于此,以刑制罪理论之适用在根本上应当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指导定罪的基本精神,具体应当通过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定罪意义的刑法立法之适用来指导定罪。 相似文献
15.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持续发生,而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在理论上尚未明确,导致刑事保护的界限模糊、教义规则明确性不足。现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研究表明,以"侵犯"为经验基础与条文不符,在方法论上存在偏差,无法实现构成要件的解释目的。按照刑事不法的构成要件符合性和违法性阶层思维,应先明确形式法益,再利用实质法益方法进行遴选。从法条出发,明确"流通"的经验基础,结合文义解释和自然法方法,可得出信息流通权这一形式法益;再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背景作必要性遴选,可知所保护的法益为流通知情权。运用自然法方法检验证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系自然犯,而"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只是提示性的规定。必要性方法否定滥用行为是刑事规制的必要,而限制解释"获取""提供"等行为要件为依法打击侵犯个人信息的新型犯罪行为提供个案适用空间。 相似文献
16.
17.
赵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166-172
日本早期的“东方学”研究对原始儒家赖以生存的思想根基,如“圣王传说”进行了初步的颠覆性的研究,此种学术研究为日本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社会思潮之反映。受此学术意识之影响,中国早期对神话认知成为启迪民智的工具之一,即通过改造或进行古史研究来达成某些政治夙愿。同时中日早期神话学者研究方法也有诸多趋同化的表现:如均遵从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考据法;共同推重欧洲汉学界惯用的历史与语言相结合的传统语文学研究法,而拒斥葛兰言使用的社会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新方法。上述方法试图借助对材料或知识的梳理从而复原历史真相,是一种旨在追问真相的求真求实的科学主义态度,而此法对于本身以“神圣性或信仰性”为精神特质的神话来说,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8.
王敏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89-91,97
我国刑法规定的报复陷害罪对于确保公民的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行使,不受压制和报复,监督国家工作人员严守职责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报复陷害罪的法律渊源入手来评析新刑法对于报复陷害罪的法益、主体范围认定、罪数问题以及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誉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9):108-112
高利转贷罪是存贷犯罪体系中的一种过渡性罪名,设立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时代。随着金融市场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对本罪的司法适用应当秉持更为严格审慎的态度,而与之相反,对本罪定性要素的扩张解释使其司法适用呈现扩张趋势,这与刑事立法目的、刑法谦抑性、平等原则、体系解释相违背,应当从界定“套取”行为和“信贷资金”,并以“造成重大损失”为客观处罚条件3条路径对本罪的适用进行限缩,阻止高利转贷罪的扩张适用,维护立法目的与司法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司法实际效果与立法初衷相差甚远,出现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定罪与量刑、罪名与罪状以及独立性与附随性的矛盾.建议废除本罪,代之以非法持有巨额财产罪,增设拒不申报、虚假申报财产罪,并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