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7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31篇 |
理论方法论 | 4篇 |
综合类 | 59篇 |
社会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龚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育人问题和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根本和关键,高师院校体育专业教育也不例外。针对体育专业的特点,在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师德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具备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庄子之苦乐观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所感受的苦、所追求的乐都在于精神感受.现实之苦在于世俗生活中的拘束或奴役,在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在于人们无法摆脱现实的处境.现实的地位、财富、欲望的满足并非庄子之苦的主要内容.庄子认为人类的有限性是人类之苦的根源.庄子的逍遥之乐在于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的感觉,在于独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体验.这也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但不是现实欲望的满足.这种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是无限的,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体验.从现实之苦到逍遥之乐的转化的关键在于心灵的宁静,而心灵的宁静在于认识到世界的客观性和非目的性,避免面对苦难时的狭隘的、个人的、目的性的解释;在于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有限性,避免对个人或群体抱过高的期待.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可能超越现实之苦去追求精神境界的无限提升. 相似文献
73.
王亚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5)
为了体现精神追求在艺术家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运用中西艺术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八大山人和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在艺术生涯、艺术追求及艺术表现上的对比,力求探寻二者在精神追求及作品中的诸多相似,进一步印证了艺术在至高点上殊途同归的现象。 相似文献
74.
王兆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6):117-120
“优美的情感”与“美妙的技术”成为梁启超晚年判断文学作品优劣的两个重要标准,以此标准衡量,中国古典诗歌便成了世界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5.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 相似文献
76.
77.
黄亮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8-12
《大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文本,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道德思想,这种思想以修身为中心,向外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向内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此而消除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闵,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到宋明儒学,这种精神境界发展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大学》所揭示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78.
陈忠实先生的诗词,知者不多.这两首故乡诗,作于1996年清明,通过描写回乡的心境,体现了作者谦谦君子的胸襟和气度,流露出作者对故园的眷恋和对理想的执著,表达了作者志存高远、不为外物所羁的精神境界和卓然独立的性格. 相似文献
79.
自我觉醒历程中的另一番景象:佛教思想的输入——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13
一、谈玄与成佛中华思想文化史上,在人的自我尚未从自然整体的湮没和束缚中获得解放和独立的主体性以前,以追求无我之境的方式达到对儒家名教纲常的超越,达到从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80.
胡芃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4):180-183
过程意识源于过程哲学,属于现代哲学的一部分.它体现了现代人的人生智慧.其精髓在于视人生为一个过程,对待人生、对待生活重生存而不重占有,重过程而不重结果,重体验而不重名利.竞赛类节目要以过程意识为指导,为支撑.过程意识对参与竞赛活动的各方,都具有启发意义.过程意识使竞赛活动有了超乎世俗功利的哲学和审美意义,使竞赛节目有了灵魂与精神深度,使参与节目的各方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