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0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388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45篇
人才学   14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609篇
理论方法论   303篇
综合类   5563篇
社会学   500篇
统计学   102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501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556篇
  2011年   628篇
  2010年   606篇
  2009年   571篇
  2008年   796篇
  2007年   616篇
  2006年   504篇
  2005年   490篇
  2004年   444篇
  2003年   379篇
  2002年   432篇
  2001年   340篇
  2000年   264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951.
马克思恩格斯文论具有零散性的形态特征。较之其他方面专著,马恩在文艺论述中更多使用当时已有的先进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马恩文论的重要概念“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便体现了这一特征。“莎士比亚化”以往皆作现实主义解,而其中所积淀的黑格尔美学精华这一重要层面却完全被忽略。对“莎士比亚化”的整个诠解过程同时也是对马恩文论一种新的诠释原则的论证过程。该原则的确立,对于开掘马恩文论的诠释空间,满足当前和未来的语境要求,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52.
普遍意识:中国美学自我超越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意识缺乏是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之突出局限。当代中国美学需走出本民族文化特色守护神角色 ,以人类文化共性为立足点。超越中华审美精神个性 ,以中华审美特殊性材料研究人类审美共同性问题之普遍意识是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自我超越、深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传统 ,此正为西方美学之弱项 ,深入、系统地研究此三大传统 ,将大有益于中国美学史和美学基础理论研究 ,亦大有益于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53.
从 1990年以来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 (以下简称“西马”)美学研究历程的回溯可以看出 ,我国西马美学研究所关注的四大论域 ,即文化批判主题、审美与政治问题、美学基本理论问题及在对比中提炼本土理论课题。西马美学研究法在“译介复述———人头式评述———分析阐述———比较式论述”不同研究环节有不同选择 ,自觉的方法意识主要体现在后两个环节。在对西马美学学术转向的关注中 ,国内的美学研究也受其影响萌生自身理论研究的转向性发展  相似文献   
954.
文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与文学实践的生命之旅遥相呼应 ,在文学研究中人们也强调引进生命意识和生命活动视角 ,将文学置于生命美学的图景中进行审视和阐释 ,将对生命意识的考察上升到美学的层次 ,建构文学的生命观或生命文学观。理论和实践的共振共鸣 ,将文学活动引向深入 ,使文学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美学观念犹如一道行走的风景 ,在开放、多元的发展变化中昭示着文学的行进和存在  相似文献   
955.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艺术作品本体论在新的美学理论中尤为突出。艺术作品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艺术作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实体?不过,当代美学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艺术作品的实体问题,迫使我们开放传统的本体论范畴系统,以便接受存在于西方形上学标准二分的框架之间的实体。与西方标准二分的框架不同,中国传统形上学中存在一种三分的范畴系统,在新现象学中也可以发现这种三分的范畴系统。新现象学中的气氛的本体论地位,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的本体论地位类似,它们都存在于主客体之间,因此很好地把握住了艺术作品的本体论特征。  相似文献   
956.
从人类社会步入近代以来,人口和财富就成为权力治理最重要的目标。因此,无论是资本的累积还是权力的增长,都与人口的因素密不可分,并且这三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在人口与权力、资本的问题上,马克思和福柯都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分析。马克思侧重于从宏观权力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对人口进行的剥削,而福柯则将目光集中在微观权力通过人口中的个体进行规训从而达到资本累积的过程。马克思认为通过阶级斗争和消除私有制的方式能最终解放人、使人摆脱异化状态,而福柯则发展出了一种关怀自身的生存美学策略,借以对抗权力的规训。  相似文献   
957.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它不仅是一种崭新的时间经验,也是一种鲜明的空间体验。20世纪80年代散文以空间叙事的形式表现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空间体验,这种空间叙事蕴含了丰富而又独特的内涵,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成就,尤其是以战场与牛棚、广场与工地、乡土与山野等为代表的空间叙事表征了社会主义现代性。从形式方面来说,20世纪80年代散文的空间叙事运用了历史化、政治化和美学化等方法,使20世纪80年代散文的历史精神、政治意识和美学精神,始终洋溢着对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想象与追求。总之,社会主义现代性是20世纪80年代散文空间叙事的总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958.
有论证表明花园具有认知符号的功能:既能从字面意义上也能从隐喻意义上体现自然和城市环境的重要特征。有希望看到的是,关于花园对于自然/城市关系的应用能够获取花园、自然/城市三者之间密切关系的一个新的理解,能在此背景下引起对花园角色的重新认识。类似地,花园欣赏是城市美学的一部分。关于自然/城市环境的审美趣旨,这个分析也支持该观点:既要针对花园审美的内在性和外在性方面,也要针对自然/城市。  相似文献   
959.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佛教心性论、中观论、形神论的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发生了重要流变:一是强调"心"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二是在艺术概括的基础上追求更本质的"艺术真实";三是强调自形入神、形神兼备而终止神似的艺术审美理想。由此,中国古典美学确立了"崇心""求真""重神"三大基调,步入了自立、自觉、自为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与西方思辩美学截然不同的诗意化风格。  相似文献   
960.
西方古代美学始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把对美学的思考纳入到对伦理社会哲学的整体思考中,目的是建立一个理想的城邦国家,成为西方政治美学之滥觞。数的关系的和谐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学的核心思想。他们通过探讨宇宙的和谐本质,以及具体事物和艺术的和谐,进而提出了建立一个秩序与和谐的城邦国家的政治理想。这一理想实现的前提是城邦的公民成为品德高尚的伦理主体,彼此之间依循伦理道德原则而发生社会关系,因此,其政治美学具有主体间性的属性。为了将城邦的公民塑造成品德高尚的伦理主体,他们采取了修行和教育来净化人的身体和灵魂,以实现他们建构秩序与和谐的理想城邦国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